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移动版

主页 > 自考考资 > 自考笔记 > 基础精讲笔记 >

自考27350企业会计准则与制度》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2016-2017版】

 

 

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27350企业会计准则与制度》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主编: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
出 版 社:立信会计出版社版
版  次:2016-2017年版
课程目录:
第一章 小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1
第二章 货币资金 13
第三章 应收款项 22
第四章 存货 31
第五章 短期投资 51
第六章 长期投资 54
第七章 固定资产 64
第八章 生物资产 82
第九章 无形资产 98
第十章 负债 104
第十一章 所有者权益 136
第十二章 收入 144
第十三章 费用 156
第十四章 利润及利润分配 159
第十五章 外币折算 163
第十六章 财务报表 169

第一章 小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考情分析
  本章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非重点章节。考试题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分值比重约占5%。
  本章主要介绍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和意义、基本概念以及适用范围,要求大家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能力等级要求不高。
  目 录
  第一节 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引 言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财政部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加强了小企业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第一节 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资料统计,在我国477万户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97.11%、从业人员占52.95%、资产总额占41.97%。促进小企业发展,对于提高经济增长活力、有效扩大就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但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范围主要是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并不包括小企业。而2004年制定发布的专门针对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显示出内容过时、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的问题。
  因此,财政部会计司于2010年年初将制定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列入工作计划,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开始研究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意义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促进小企业健康发展,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健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第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
  第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加强小企业的内部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促进小企业健康发展。
  第四,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分工明确,相互衔接,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
第二节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
  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投资者决策、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等重大问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如果企业以虚假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误导投资者,干扰资本市场,导致会计秩序混乱。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是统一的,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第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按照固定价格进行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四、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为投资者或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一)资产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小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负债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小企业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小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其确认和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即为企业的净资产,是企业资产总额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净额,反映所有者(股东)财富的净增加额。通常企业收入增加时,会导致资产的增加,相应地会增加所有者权益;企业发生费用时,会导致负债增加,相应地会减少所有者权益。因此,企业日常经营的好坏和资产、负债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和资本的保值增值。

 

官网下载:
(责任编辑:爱考题软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