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张雷声】【人大2016版】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gEEC4FIbRK4rsdjomflJA

 

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名称: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教材主编:张雷声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  次:2016年
课程目录:
导 论 4
0.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4
0.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5
0.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6
0.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7
0.5 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8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9
1.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9
1.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0
1.3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2
1.4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4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15
2.1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15
2.2商品的价值量 19
2.3价值规律 21
第三章 货币与信用 22
3.1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22
3.2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24
3.3信用 26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28
4 28
4.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9
4.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31
4.4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33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35
5.1资本循环 35
5.2资本周转 37
5.3社会资本再生产 39
5.4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41
5.5剩余价值的分割 43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45
6.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 45
6.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46
6.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9
6.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2
6.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5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55
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5
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58
7.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0
7.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61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63
8.1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 63
8.2经济结构的优化 67
8.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70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72
9.1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三个关系) 72
9.2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76
9.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80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82
10.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本质 82
10.1.1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82
10.1.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84
10.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85
10.1.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85
10.2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86
10.2.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86
10.2.2世界贸易组织 88
10.2.3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 88
10.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91
10.3.1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91
10.3.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92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92
11.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92
11.1.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92
11.1.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93
11.1.3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 94
11.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95
11.2.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95
11.2.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97
11.2.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 97
11.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98
11.3.1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形成 98
11.3.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99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101
12.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101
12.1.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01
12.1.2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与发展 101
12.1.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02
12.1.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03
12.2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与战略格局 103
12.2.1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103
12.2.2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105
12.2.3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五方面) 106
12.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07
12.3.1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107
12.3.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107
12.3.3实施"走出去"战略 108
12.3.4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108
导 论
  0.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专门学科,是在人类社会科学文化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0.1.1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
  17世纪后半期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于19世纪初。古典政治经济学从配第开始,经过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批判封建经济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规律,取得了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内在矛盾和运行机制。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为资本主义辩护、粉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传统绵延至今。
  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而不是研究政治和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可以简称为经济学。随着近代社会科学的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学科门类众多的体系,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学科。
  0.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以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主要理论来源。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价值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直到19世纪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领导第二国际,半个世纪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用他们毕生的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所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有四篇十二章内容,包括: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0.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定而且也能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主要体现在一个半世纪以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0.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2.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①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②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体育等。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三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0.2.2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
  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丰富复杂的系统,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消费有重要影响;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
  历史上的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包括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研究。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0.2.3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研究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即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生产力中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作用越重要。科学技术作为人们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经验,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同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管理的好坏,对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影响。在生产中,信息的质量和传递速度对生产也有直接影响。因此,生产力是包括科学、管理、信息在内的。但它们都不是独立的实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而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时,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时,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旧的上层建筑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0.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其研究任务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经济运动的客观经济规律。
  0.3.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客观性:因为①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0.3.2 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特点:①自然规律一般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可能较快地发生变化。经济规律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③在阶级社会中,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是没有阶级性的。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总要直接或间接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
  经济规律的类型:①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②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而商品经济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③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
  在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中,共有经济规律体现人类社会或几个不同社会之间经济关系上的本质联系,特有经济规律则把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0.3.3 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社会经济条件是复杂、多重和交错的,因而不同的经济规律总是在同时发生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几个社会形态和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也有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在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在这个经济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就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他规律受其制约。
  0.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经济运动过程,具体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和坚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0.4.1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际上就是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已被实践证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
  0.4.2 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
  任何学科的研究都要运用抽象法。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进行。社会科学要通过人的抽象力,运用抽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描述规律。
  0.4.3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逻辑方法即思维推理法,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范畴,以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是指在研究经济现象和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真实进程来研究。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即思维推理过程要符合历史过程。
  0.5 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0.5.1 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纵观经济学说史,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然触及各阶级的物质利益。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物质利益关系就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因而对经济现象和过程的分析必然不同。
  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并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0.5.2 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总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经济制度。研究的出发点绝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一定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具有社会性。研究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要以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去研究人类社会各阶段的经济规律。
  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既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又是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生产关系,是三者的统一。
  0.5.3 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为学习其他经济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②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最深刻、最详尽地证明和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③是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在人类社会演变中,经济交往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1.1.1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人类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着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所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进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或状况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1.2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至今,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看,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变革过程:
  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了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并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始互助合作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奴隶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
  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奴或农民),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资本主义制定建立之初,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暴露出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生产的社会化要求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中表现了出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限度内的调整,表明了它的生命力。
  资本主义也在不自觉地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着物质条件。它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历史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使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不得不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期间必然要经历许多的曲折,甚至走一些弯路。
  1.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经济活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进行的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劳动联系具有不同的经济形式。与自然分工相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是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2.1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是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自然经济组织具体表现为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生产者家庭等形式。原始社会是完全的自然经济。进入封建社会,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①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各个生产者的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力的发展受自然条件极大限制。
  ②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满足本人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
  ③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劳动产品无需交换,就直接成为经济单位的共同产品。
  1.2.2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并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了支配地位。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一定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①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这两个条件都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商品经济作为多个社会共存的经济形式,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