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wwnhuW5bkOmKNKmK4Y-BQ

 

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名称:管理学原理
教材主编:白瑷峥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  次:2014年版
课程目录:
管理与管理学 9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9
第二节 管理的性质 10
第三节 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11
一、管理学及其特点 11
二、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12
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3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4
一、唯物辩证法 14
二、系统方法 14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5
第二章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5
知识要点 15
重点难点 15
第一节 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15
一、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总结 16
二、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16
三、管理理论的萌芽 17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18
一、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18
二、法约尔于管理过程理论 20
三、马克斯·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21
四、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22
第三节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22
一、梅奥及霍桑试验 23
二、霍桑试验的结论 23
三、有关行为科学理论 24
第四节 管理理论丛林 24
一、管理过程学派 24
二、社会合作学派 25
三、经验或案例学派 25
四、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25
五、群体行为学派 25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25
七、决策理论学派 26
八、沟通中心学派 26
九、数学学派 26
十、权变理论学派 26
第五节 战略管理 26
一、战略管理提出的背景 26
二、战略管理的特点 27
第六节 全面质量管理 27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由来 27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28
第七节 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29
一、模式转换与学习型组织 29
二、卓越绩效模式 29
第三章 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31
概 述 31
第一节 管理与环境 31
一、一般环境 32
二、具体环境 32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3
第二节 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34
一、社会责任 34
二、管理道德的含义 34
第四章 计划工作概述 35
概 述 35
第一节 计划工作的含义 35
一、计划工作的概念 35
二、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36
三、计划工作的意义: 37
第二节 计划的种类与程序 37
一、计划的种类 37
二、计划工作的程序: 38
第三节 计划工作的原理 39
一、限定因素原理: 39
二、许诺原理: 40
三、灵活性原理: 40
四、改变航道原理: 40
第五章 目标与战略 41
第一节 目标的含义 41
一、目标的概念 41
二、目标的性质 41
三、目标的作用 44
第二节 目标管理 44
一、目标管理的由来 44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45
三、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45
四、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46
第三节 战略分析 46
一、战略的重要性 47
二、外部环境分析 47
三、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47
第四节 战略设计与选择 48
一、战略设计与展开 48
二、战略选择 49
第六章 预测与决策 50
第一节 前提条件和预测 50
一、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与种类 51
二、预测的含义 51
三、预测的步骤 51
第二节 决策的含义 52
一、决策的概念 52
二、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52
三、正确决策的特征 52
第三节 决策的类型 53
一、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53
二、决策的类型 53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54
四、决策有效性的标准 55
第四节 预测与决策的方法 56
一、预测方法 56
二、决策的方法 57
第七章 组织工作概述 59
第一节 组织工作的含义 59
一、组织结构和组织工作: 59
二、组织工作的内容: 60
三、组织工作的特点:(多项选择) 60
第二节 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 60
一、技术:是将组织的输入变为输出的转化过程。 60
二、外界环境: 61
三、组织的规模: 61
四、组织的生命周期: 61
五、组织的战略: 62
第三节 组织工作的原理 62
一、目标统一原理: 62
二、分工协作原理: 62
三、管理宽度原理: 62
四、责权一致原理: 62
五、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63
六、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 63
第八章 组织结构设计与类型 63
第一节 职位设计 63
一、职位设计的含义: 64
二、职位设计的要求: 64
第二节 纵向设计――层次划分 65
一、组织结构的层次划分: 65
二、管理宽度的含义: 66
三、确定管理宽度的两种方法:(要求理解掌握,单项或者多项选择中比较容易出题) 67
第三节 横向设计――部门划分 67
一、部门含义: 67
二、部门划分的方法:(多项选择题) 67
三、部门划分的原则:应该遵循分工原理 68
第四节 组织结构的类型(出现在案例分析题型中,每个知识点都要掌握) 69
一、直线型组织结构: 69
二、职能型组织结构: 69
三、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70
四、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70
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70
六、矩阵结构: 70
七、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70
第九章 组织中的职权配置 71
第一节 职权划分 71
一、职权的类型: 71
二、三种职权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72
第二节 授权 72
一、授权的含义(名词解释) 72
二、组织中的职权分裂: 72
三、有效授权的要求:(多项选择) 73
第三节 集权与分权 73
一、集权与分权的含义 73
二、集权与分权的标志与特点: 73
三、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74
第四节 员工活性化 75
一、活性化的含义 75
二、管理者的作用 75
三、实现员工活性化的途径 76
第五节 委员会管理 76
一、委员会管理的利弊 76
二、委员会管理与个人管理效果的比较 78
三、董事会 78
四、有效利用委员会 79
第十章 组织变革 80
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含义 80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认识和领域 80
二、应对变革中抵制和阻力 81
三、领导者在变革中的作用(简答或多项选择) 83
四、营造促进变革的文化 83
第二节 面向过程的组织变革 83
一、纵向的职能碉堡的局限 84
二、从过程的视角来看组织 84
三、六西格玛管理 86
四、业务过程再造 87
第十一章 人员配备工作概述(非重点章节) 88
第一节 人员配备的含义 88
一、人员配备的概念 88
二、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 89
三、人员配备的重要性 89
第二节 人员配备的原理(简答或者论述题) 89
一、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90
二、责权利一致原理 90
三、公开竞争原理 90
四、用人之长原理 91
五、不断培养原理 91
六、明确职务的方法 91
第十二章 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和培训 92
第一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 92
一、选聘的条件 92
二、选聘的方式 93
三、选聘的程序和方法 94
四、选聘应注意的问题 95
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 97
一、管理者考评的必要性和要求 97
二、考评方法的演变 98
三、管理者考评的方式和方法 99
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 100
一、人才生命周期的含义 100
二、管理者培训的内容(简答题) 101
三、管理者培训的方法(重点)案例、论述、简答 101
四、做好管理者培训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简述题) 104
第十三章 领导工作概述 104
第一节 领导工作的含义 104
一、领导工作的概念 105
二、领导工作的实质 105
三、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106
四、领导工作的作用(简答题) 106
第二节 领导工作的原理 106
一、指明目标原理 107
二、目标协调原理 107
三、命令一致原理(单选) 107
四、直接管理原理(单选) 107
五、沟通管理 107
六、激励原理 107
第三节 有关领导的理论 108
一、领导性格理论 108
二、领导行为理论 108
三、领导权变理论 110
第四节 领导者的修养与领导艺术 111
一、领导者的修养 112
二、领导艺术问题(多项选择) 112
第十四章 团队 113
第一节 团队的含义 113
一、团队的概念 113
二、团队给组织带来的好处 114
三、团队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114
第二节 团队的类型 114
一、过程改进团队 115
二、工作团队 115
三、自我管理团队 115
四、其他团队(包括临时团队) 116
第三节 团队的形成与发展 116
一、团队形成的条件 116
二、团队发展的阶段 117
第四节 团队发展的技巧 118
一、团队建设的技巧 118
二、团队推进的技巧 119
三、团队领导的技巧 119
第十五章 沟通 120
沟通(案例分析) 120
第一节 沟通的含义 120
一、沟通的概念 120
二、人与人沟通的特殊性(简答题) 121
三、沟通的目的和作用 121
第二节 沟通的类型 122
一、正式沟通 122
二、非正式沟通 124
三、其他沟通联络方法 126
第三节 沟通的选择、原则与要求(出过案例分析题目) 127
一、选择沟通方法要考虑的因素 127
二、沟通的原则 128
三、有效沟通的要求 129
第四节 沟通的障碍与控制 130
一、沟通的障碍(案例分析当中可能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 130
二、沟通联络的控制 131
第十六章 激励 131
知识要点 131
重点难点 132
第一节 激励的含义 132
一、激励的概念 132
二、对人的认识 132
第二节 有关激励理论 134
一、激励内容理论 134
二、激励过程理论 135
三、行为改造理论 136
第三节 激励的方式与要求 138
一、激励的方式 138
二、有效激励的要求 139
第十七章 控制工作概述 140
第一节 控制工作的含义 140
一、一般控制论中控制的含义 140
二、管理中的控制工作 141
三、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比较(简单题) 142
四、管理突破 142
第二节 控制工作的类型 143
一、按纠正措施的环节分类: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143
二、按控制原因或结果分: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144
第三节 控制工作的要求(论述题) 145
一、控制系统应切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 145
二、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 146
三、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 146
四、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 146
五、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 146
六、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 146
七、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147
第四节 控制工作的原理 147
一、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 147
二、组织适宜性原理 147
四、例外情况的原理 148
五、直接控制原理 148
第十八章 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148
知识要点 148
重点难点 148
第一节 预算控制 149
一、预算的含义 149
二、预算的种类 149
三、预算的不足之处 150
四、可变预算和零基预算 150
第二节 传统的非预算控制 150
一、深入现场 151
二、报告 151
三、比率分析 151
四、盈亏分析 153
第三节 计划评审技术 154
一、计划评审技术的由来和含义 155
二、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155
三、计划评审技术的优点 155
四、计划评审技术的局限性 156
第四节 综合控制 156
一、损益控制法 156
二、投资报酬率控制法 157
三、管理审核与经营审核 158
第五节 平衡记分卡 158
第六节 管理审核 159
一、管理审核的概念和内容 159
二、自我审核 160
第十九章 管理信息系统 160
第一节 概述 160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160
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及其功能 160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及其决策支持水平 161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与技术平台 163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163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平台 163
三、信息处理新技术 165
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165
一、系统开发过程:通常把整个开放过程分成三个主要阶段 166
二、系统开发的基本条件 166
三、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问题 166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67
一、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 168
二、导致组织结构扁平化与沟通水平化 168
三、触发业务流程再造 168
四、建立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 168

 

管理与管理学
  概述:
  本书共六篇,一共十九章。第一篇称为绪论,第二篇是计划工作篇,第三篇是组织工作,第四篇是人员配置工作以及第五篇领导工作和第六篇控制工作。
  第一篇绪论,要了解管理学的发展史以及发展阶段。第一篇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管理和管理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们主要了解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使学员对管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考生们要了解管理的性质以及掌握管理两重性的意义。
  知识要点:管理的概念、性质及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管理的性质和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管理?
  从字面上看,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管辖""处理""管人""管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以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
  (1)美国著名的决策学派代表人赫伯特·A·西蒙(H. A . Simon)提出所谓管理即决策。
  (2)美国管理学家托尼 ·布洛克特认为管理就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
  (3)我国学者认为"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
  所谓的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二是一致认可的目标。管理活动存在于组织活动中,即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对管理的效果从而对组织的效果将承担重大责任。管理者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一个组织;二是管理管理者;三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任务,也是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层次,通常分成三个层次:上层、中层和基层。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的工作或责任的很大一部分是与人打交道,这在指导与领导的职能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科学方法应能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对事物的本质做出判定,并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来对这些本质的确切性进行检验。而管理知识自20世纪以来,在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尽管与自然科学相比,管理还不够精确,但它已成为一门科学。
  管理也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方面。同其它所有技艺一样,管理工作也要利用系统化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采取适宜措施,以获得预期效果。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有效的主管人员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第二节 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地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目的。
  管理的二重性是由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由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决定的。
  2.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
  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管理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关系。 把管理仅仅看作生产力,或仅仅看作生产关系,并以这种思想指导实践,都会给实际工作带来损害。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左"的错误思潮影响,在宏观经济体制方面表现为强调计划否定市场,在管理方面表现为重社会属性轻自然属性,重生产关系轻生产力,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们应引以为戒。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关系两套本领。
  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就能正确地评价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我国管理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任何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出现,都有其时代背景。也就是说,它是同生产力水平及社会条件相适应的。
第三节 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管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这就为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一般方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从而使管理学的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但同自然科学相比较,管理学还是一门不精确、有待于发展的科学。
  一般说来,管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般性:管理学有别于其他各种专门管理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它试图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概括、抽象、提炼出共同的东西,并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其他各类专门管理,都需要把管理学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
  (2)多科性: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多种学科综合的学科。
  (3)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4)实践性: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管理学的理论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是否具有有效性;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发挥其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完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管理学有它的一般规律,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研究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

  二、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理论、一般方法的科学,通常我们把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大体上分成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生产力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组织中的人财物,使个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社会的需求,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
  ②生产关系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③上层建筑: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以上是管理学研究内容和范围的三个层次。侧重点是以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为主线展开学习和研究的。

  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人们在很长的时间内把管理看作具体的工作,只要凭技巧、手艺、经验就可以完成。因此,管理不被重视。此外,习惯势力,因循守旧的思想,也阻碍了管理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对于已经习惯了的、自以为正确的或"正常"的秩序,往往不愿意打破,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活动。管理包含了创新的一层意思,而习惯势力和因循守旧排斥创新,从而阻碍了管理学的正常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发展,贸易扩大,交通发达,这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工厂生产装配流水线以及产品互换性等批量生产方法适应了这样巨大的市场。这要求企业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提高生产现场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的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应时而生,并在当时掀起了以"效率"为重点的管理运动,人们开始认识到管理在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管理理论也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了。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管理是关键,管理必须先行。要做到这一点,认真学习和掌握并普及运用管理的基础知识,这是提高我国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判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成果或组织绩效,毫无疑问,管理实践是培养管理者的重要环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据日本某些经济学家的估计,我国工业从某些部门的情况来看,在技术上相当于日本70年代的水平,落后于日本十多年。但是在管理上我们只相当于日本60年代的水平,落后了二十多年。这种估计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不能不承认我们管理水平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个客观事实。许多学者对我国考察后认为:中国急于解决的问题,第一是管理,第二是管理,第三还是管理。这说明我们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是缺乏的。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更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益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将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微电子和互联网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很多,但贯穿本书,方法有三:

  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

  二、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系统的特性
  ①整体性。管理活动的整体效果,不一定是它的各要素活动的效果之和,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也即1+1>2的效果。
  ②目的性。管理系统的整体目的就是要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
  ③开放性。管理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但它又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换能量与信息。
  ④交换性。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包括技术、方法等,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本身也存在变革。正是开放性和与之俱来的交换性,使管理活动取得更大效果。
  ⑤相互依存性。这表明管理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动与社会相关活动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
  ⑥控制性。有效管理系统必须有畅通的信息与反馈的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
  (二)系统的观点
  ①整体观点。整体是按照一定方式、目的有秩序地组合起来的有机体(也就是系统),因此,它的功效应大于各个个体的功效之和。
  ②"开放性"与"封闭性"。如果一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与能量,就可以把它看成是开放的;反之,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
  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凡封闭的系统,都具有消亡的倾向。
  ④模糊分界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把它同所处的环境分开的"分界线",但这种界线往往是模糊的。
  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一个开放系统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须从它的环境中摄取足够的投入物来补偿它的产出物和其自身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这种状态称之为"稳定状态或体内动态平衡"。
  ⑥信息反馈观点。在自动调节系统中,为使工作维持在规定工作状况下而采取的措施,这叫反馈。一个系统要达到体内动态平衡,就必须有信息反馈。
  ⑦分级观点。系统是分层的,每个系统都有子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等级形态。
  ⑧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⑨等效观点。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管理学。
第二章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们主要了解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以及管理学形成后的六个阶段,通过对管理学史的学习,能够把握住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从而更加理性而自觉地指导管理实践。
  知识要点

  早期的管理思想;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组织行为学说;当代管理领域的主要学派。

  重点难点

  了解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掌握主要管理先驱者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第一节 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一、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总结
  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单项选择)以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作为标志,由此管理学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在此之前18世纪到19世纪末是管理学产生的萌芽时期。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
时间 理论 特点
19世纪末以前 各种管理思想   
20世纪初-1930年 古典管理理论 标准化、制度化
1930年-1950年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重视人的因素
1950年-1960年 管理理论丛林 全面、系统、精确
20世纪60年代以后 战略管理 长远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 全面质量管理 持续改进、参与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学习型组织、卓越绩效模式 突破式改进、创新
  1.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前这一阶段。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段时间,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形成发展。
  (3)管理理论丛林:此阶段形成了各种理论学派,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等是这个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
  (4)战略管理:要求企业进行长远思考以便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是战略管理的特点。
  (5)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世界瞩目,由此日本企业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在世界范围被推广和学习,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6)学习型组织理论:1990年以后,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一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出现了。

  二、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管理实践是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所产生的。素以世界奇迹著称的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城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其宏伟的建筑规模足以证明人类的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
  古罗马帝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有效的组织。他把整个罗马划分为101个省份,归13个区领导,而13个区又归并为4个大区。他除了自己兼任一个大区的领导外,授权给3个助手分别管辖其他三个大区。大区的首脑再授权给"总督"管辖各个区,总督授权给"省长"管辖各县。这些省长只管民政,无权控制各省军队。这样,由于各省省长无权控制军队,而且低于皇帝两个层次,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反抗中央政权;同时,分布全国的101个省长通过授权来管辖本省的民政事务,能够较好地适应地方特点。
  罗马天主教会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就成功地解决了大规模活动组织问题。它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基层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又采用高效率的职能分工。在各级组织中配备辅助人员,从而使专业人员和下级既参与制定决策的过程又不破坏指挥的统一。罗马天主教会之所以能够控制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几亿教徒的宗教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与它采用的这一套组织形式有密切关系。
  我国宋真宗时期,一个叫丁渭的大臣提出的"一举三得"方案,集中反映了公元十一世纪中国管理实践的伟大活动。

  三、管理理论的萌芽
  14、15世纪,欧洲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原始积累的加紧进行,英国、法国等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又经过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终于建立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制造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工业革命即是生产技术上的又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随着工业革命以及工厂制度的发展,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也有很多实践。许多理论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即关于管理职能和原则的研究;一类偏重于管理技术和方法研究。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明确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的是萨伊,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方面的关系。但紧接着提出在三分立法上提出四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他创立了所谓的"三分法"提出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说,即所谓萨伊定律等一系列庸俗理论。
  2.关于管理的职能
  18、19世纪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管理的一些职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劳伦斯·劳克林。
  马歇尔提出除了在管理跟劳动力、资本打交道以外,还必须同工人打交道。一旦我们必须在工作生产过程中同工人打交道所以就证明当时必须有一个管理职能叫人事职能。
  人事职能的作用:给员工进行培训;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
  组织职能:受到这些经济学家广泛的注意。例如范布伦·邓斯洛(an Buren Denslo)在1868年写的《社会、政府和工业的经济哲学原则》一文中指出:"雇主从属于公众,而每一雇员从属于他自己的雇主。这样,整个企业的力量才能从事于满足公众需要的工作。这就是工业中的组织。"鲍恩指出:"任何一个大企业要取得成功,其主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行政首脑,而且要是一个很能干的行政首脑。"
  控制职能:这些经济学家从防止盗窃方面的控制转到防止浪费方面的控制。
  3.关于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
  塞缪尔·纽曼于1835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作了较多的论述,他指出:"要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需要有一些品质,这些品质需要一定的决断能力、指挥能力、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而这些品质,很少发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都具备。他应该具备不寻常的远见和深谋远虑,能很好地制定计划。他在实施计划时必须有不屈不挠和坚持目标的精神。
  4.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们把这个问题分作三个层次来处理。这三个层次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形成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通过国际贸易来沟通;组织的劳动分工,形成公司的专业化;职业上的劳动分工,形成个人在工作上的专业化。
  5.关于动作和工时研究
  极为重要的是,必须把这个大综合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每个部分由尽可能少的一些作业组成,以便能更快和更好地完成每一作业。
  6.关于生产自动化和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在18、19世纪以至追溯到古代,还不可能有生产自动化,但前人对此却已有所猜想和论述。到了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担心人会被机器代替。但是,塞缪尔·纽曼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不过人们却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从事智力劳动。
  7.关于工资和激励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对工资和激励问题有较多的论述。当时工资有日薪、周薪或年薪。不同企业有不同做法。
  总之,20世纪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表现在:(1)人类在集体协作和社会化活动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的认识基础;(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制度背景;(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4)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普及和发展,是管理学形成的现实需要。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