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教材串讲课程讲义【笔记】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wwnhuW5bkOmKNKmK4Y-BQ

 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教材串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名称:管理学原理
教材主编:白瑷峥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  次:2014年版
课程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5
第一节 管理概述 6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 6
二、管理的概念 6
三、管理的特性 7
四、管理的职能 7
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7
第二节 管理者 8
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 8
二、管理者的角色 8
四、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8
第三节 管理学 9
一、管理学的概念 9
二、管理学的特点: 9
三、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9
第一节 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9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9
二、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 9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10
一、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背景 10
二、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10
三、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 11
第三节 行为科学的兴起 11
一、行为科学产生的必然 11
二、梅奥的"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的形成 11
三、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12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2
一、现代管理理论概述 12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各学派 12
第五节 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14
一、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4
第一篇 基础篇--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4
第一节 组织环境概述 14
一、组织环境的概念 14
二、组织环境的分类 14
三、组织环境的特点 15
四、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5
第二节 组织环境分析 16
一、一般环境分析 16
二、具体环境分析 16
三、内部环境分析 17
四、组织环境综合分析方法一SWOT分析法 17
第三节 组织文化 18
一、组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8
二、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18
三、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 18
四、组织文化的功能 19
五、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 20
第一节 管理道德概述 20
一、管理道德的概念 20
二、管理道德的特征 20
四、培育管理道德的途径 21
第二节 社会责任 21
一、社会责任的含义 21
二、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21
三、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 22
四、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22
第一节 决策概述 22
一、决策的概念 22
二、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23
三、决策的类型 23
第二节 决策的原则、标准与影响因素 24
一、决策的原则 24
二、决策的标准 24
三、决策的影响因素 24
第三节 决策的程序与方法 24
一、决策程序 24
二、决策方法 25
第一节 计划概述 26
一、计划的含义与特点 26
二、 26
三、计划的类型 27
四、计划制定的程序 28
五、计划工作的原理 28
第二节 战略计划 28
一、战略计划的重要性 28
二、战略计划过程 28
第三节 计划的方法与技术 29
一、目标管理 29
二、滚动计划法 29
三、甘特图 30
第三篇 组织篇--第七章 组织 30
第一节 组织概述 30
一、组织及其特征 30
二、组织分类 30
第二节 组织设计 31
一、组织设计的含义 31
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与原则 31
三、组织设计的部门化 31
四、组织设计的层级化 32
五、组织设计的职权化 33
第三节 组织结构的类型 34
一、直线制 34
二、直线职能制 34
三、事业部制 35
四、矩阵制 35
五、委员会制 35
六、团队结构 36
第三篇 组织篇--第八章 人员配备 37
第一节 人员配备概述 37
一、人员配备的概念 37
二、人员配备的特点 37
三、人员配备的过程 37
四、人员配备的原则 37
第二节 人员配备管理 37
一、招聘: 37
二、甄选 38
三、培训 39
四、绩效考核 39
第三篇 组织篇--第九章 组织变革 40
第一节 组织变革概述 40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与目标 40
二、组织变革的方式与内容 40
第二节 组织变革的过程与阻力 41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 41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管理 41
第三节 当代组织变革新举措 42
一、 42
二、 42
三、 42
四、 42
第四篇 领导篇--第十章 领导 42
第一节 领导的概念 42
一、领导与领导者 42
二、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特征 43
三、管理和领导的不同 43
第二节 领导理论 44
一、领导特质理论 44
二、 44
三、领导方式理论 46
四、领导权变理论 47
第三节 领导艺术 48
一、领导艺术概述 48
二、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 48
三、知人善任的艺术 48
四、授权的艺术 49
五、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 49
第四篇 领导篇--第十一章 激励 49
第一节 激励概述 49
一、激励的概念 49
二、激励的基本过程 49
三、激励的目的与作用 49
第二节 激励理论 50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50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50
三、 50
第三节 激励的原则与方法 51
一、 51
二、 51
第四篇 领导篇--第十二章 沟通 52
第一节 沟通概述 52
一、沟通的概念及必要性 52
二、沟通的要素与特点 52
三、 53
四、沟通的原则与过程 53
第二节 沟通的基本类型 53
一、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53
二、 54
三、 54
四、 55
五、沟通网络 55
第三节 沟通的障碍与克服 57
一、沟通的障碍 57
二、 57
第四节 有效沟通的技巧 57
一、下行沟通的技巧 57
二、上行沟通的技巧 58
三、非正式沟通的技巧 58
四、排除信息噪声干扰的技巧 58
五、与人交谈的技巧 58
第五篇 控制篇--第十三章 控制 59
第一节 控制概述 59
一、控制的概念 59
二、控制的必要性 59
三、控制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关系 59
四、 59
第二节 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59
一、控制的类型: 59
二、控制的过程 60
第三节 有效控制的原则 61
一、及时性原则 61
二、适度性原则 61
三、重点原则 61
四、经济性原则 61
五、客观性原则 61
六、弹性原则 61
第四节 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61
一、控制的内容 61
二、控制的方法 62
第一篇 基础篇--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本教材共五篇,十三章。
  第一篇:基础篇,包括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二篇:计划篇,包括第五章决策;第六章计划;
  第三篇:组织篇,包括第七章组织;第八章人员配备;第九章组织变革;
  第四篇:领导篇,包括第十章领导;第十一章激励;第十二章沟通;
  第五篇:控制篇,包括第十三章控制;
  本教材考试题型分析:
  单选题15分;多选题10分;判断对错15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10分;案例分析题30分
  管理学原理课程重点: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重点包括管理、管理者、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的内容、方法及原理。
  重要的章节:
  基础篇在考试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考试重点在:第二篇计划和决策;第三篇组织和变革;第四篇领导、激励和沟通。
第五篇:控制经常在考试中会出现案例。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
  (一)管理的产生
  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作业活动;二是使这种作业活动变得更有效的活动--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相伴而生,并使作业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二、管理的概念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在泰勒看来,管理就是要事先安排工作,指挥他人用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
  本书认为: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的含义包括以下方面。
  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所谓协调就是使表面上似乎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管理要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组织目的不断提升这一对矛盾,因此,就需要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与组织间关系的协调、组织与组织间关系的协调、人与物关系的协调、物与物关系的协调等。
  三、管理的特性
  (一)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人类活动可分为两个方面:
  1.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作业活动是人类物质和文化活动本身。
  2.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是为了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手段。
  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关系:两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
  (1)管理活动的范围更广,它不仅贯穿于作业活动的始终,而且包括作业活动之前的调研、作业活动之后的经验教训总结等。
  (2)管理活动比作业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业活动一般是作业者自己负责自己的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即可。而管理活动中,不仅管理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作业人员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
  (3)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是管理活动而非作业活动。如果管理者参与作业工作,可以促进与下属的沟通和理解。但是,如果一位管理者把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作业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那么他就忘记了自己管理者的角色,本末倒置。
  (二)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三)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四、管理的职能
  管理基本职能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一)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二)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
  (三)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四)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
  (一)效率
  (二)效果
第二节 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
  (一)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简单地说,管理者是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是管理活动的筹划者、执行者。离开了管理者,也就不存在管理。
  (二)管理者的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包括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或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经理人员等。
  中层管理者通常拥有部门主任、科室主管、项目经理、地区经理、产品经理或分公司经理等头衔。
  基层管理者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基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主要是具体的战术性工作。
  2.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综合管理人员应当是管理的全才,是全能管理者。
  专业管理是指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的管理者
  二、管理者的角色
  (一)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管理者在处理与人的关系时便扮演这种角色,具体又包括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二)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具体又包括监听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三)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具体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一)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二)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四、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卢森斯根据以上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
  (2)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
  (3)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获得更快的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 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以下特点。(一)综合性;(二)不精确性;(三)实践性;(四)历史性;(五)发展性
  三、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法
  (三)系统方法
第一篇 基础篇--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
  古代管理实践偏重于宏观行政组织管理,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并且对早期的管理观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早期的管理思想
  我们可以从中外两个角度对这些思想进行概述。
  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反映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尧典》、《孙子兵法》、《周礼》、《管子》、《货殖列传》、《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
  2.外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在其《共和国》一书中提出专业化和分工原理。另一著名学者苏格拉底深刻而生动地提出了管理的普遍性和管理者的互换性原理。
  二、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亚当·斯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二)査尔斯·巴贝奇
  一是深化了劳动分工原理,认为分工除提高效率外,还可节省工资支出。
  二是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
  三是提出了"管理的机械原则"。
  (三)罗伯特·欧文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了管理实践在微观方面--企业生产组织方面的发展。18世纪下半叶起始于英国后在欧美各国接踵而来的"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度,发展了专业化协作。这种变化迫切需要管理跟上来。
  二、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般认为,古典管理理论主要由三个理论学派构成,即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学者泰勒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为其正式形成的标志,泰勒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工作定额原理。
  第二,标准化原理。
  第三,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
  第四,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第五,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
  第六,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二)一般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的另一派别是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有人也称之为经营组织理论。其特点是从企业管理的整体出发,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作用、企业内部的协调等问题,探求管理组织结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合理化等。法约尔的理论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他被尊称为"经营管理之父"。
  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不同的概念。
  2.管理的五要素:
  法约尔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组成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并对这五大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法约尔提出了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
  (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要公正。(8)集中与分散。(9)等级链。法约尔设计了一种把等级制度与横向信息沟通结合起来的"跳板",即"法约尔跳板",亦称"法约尔桥"。(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三)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又一个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1864-1920)。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集权制"又被译为"官僚集权模式",它是通过职位或职务来实现管理职能的一套管理体系。在这套体系中,韦伯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即理想的组织形态、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1.理想的组织形态: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基础,组织才会始终朝着目标前进并实现目标。韦伯在其管理理论中指出,世上有三种权力,与之对应的有三种组织形态。
  (1)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
  (2)传统权力--传统组织。
  (3)法定权力--法律化组织。
  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韦伯对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构想,提出了十条准则。
  3.理想组织心态的组织结构:韦伯的理想行政集权制理论总结了大型组织中的实践经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稳定、严密、高效、合乎理性的管理体系理论,同时,也为管理理论的创新做出了贡献。
  三、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
  综合古典管理阶段管理理论与实践,可看出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2)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3)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