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055企业会计学》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主编:刘东明
出 版 社:中国财政经济
版 次:2018年版
课程目录:
第一章 导论 2
第一节 会计概述 2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 4
第三节 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6
第四节 会计科目 8
第五节 会计职业道德 10
第二章 货币资金及应收款项 11
第一节 货币资金 11
第二节 应收账款 17
第三节 应收票据 22
第四节 其他应收及预付款项 25
第三章 存 货 26
第一节 存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 26
第二节 发出存货的计量 28
第三节 原材料的核算 31
第四节 其他存货的核算 37
第五节 存货清查 41
第六节 存货期末计价 43
第四章 金融资产 44
第一节 金融资产概述 44
第二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46
第三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48
第四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2
第五章 长期股权投资 54
第一节 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54
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 55
第三节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56
第六章 固定资产 59
第一节 固定资产概述 59
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取得 61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64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清理与清查 69
第七章 无形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 71
第一节 无形资产及其他非流动资产 71
第二节 投资性房地产 76
第八章 流动负债 79
第一节 负债概述 79
第二节 短期借款 81
第三节 应付款项 82
第四节 应付职工薪酬 86
第五节 应交税费 89
第六节 其他流动负债 96
第九章 非流动负债 98
第一节 非流动负债概述 98
第二节 长期借款 99
第三节 应付债券 101
第四节 长期应付款 106
第五节 预计负债 106
第十章 所有者权益 109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109
第二节 实收资本 110
第三节 资本公积 115
第四节 留存收益 117
第十一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120
第一节 收入 120
第二节 成本费用 130
第三节 利润及利润分配 137
第十二章 财务报表 142
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 142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145
第三节 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58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164
第五节 财务分析 169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
一般认为,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发表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在全世界推广应用,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传统的会计至此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外部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为主的"财务会计";另一类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的"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是传统会计的继续和发展,它的主要内容是核算企业的财务活动。财务会计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一系列的工作,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以编制财务报表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的个人和集团。记账,算账,报账,核算资金、费用和损益是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的,也叫对内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它的工作侧重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确定较优经营和投资方案、分析差异原因、控制经营成本、对经济活动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等。因此,经营预测、决策分析、全面预算、责任会计和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现代会计本质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单位作为主要计量标准来收集、加工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我国《会计法》第1章第5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的职能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在不断地发展,但其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核算与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主要使用货币指标从价值量上反映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会计的核算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1)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2)会计核算要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
(3)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
会计的监督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1)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会计核算提供的价值指标进行,是一种货币监督。
(2)会计监督伴随着会计核算活动的同时进行,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3)会计监督的依据有合法性及合理性两种。
三、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活动的特点是价值管理,所以会计管理工作也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
四、会计信息使用者
(一)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二)企业外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1.投资者(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
2.债权人
3.政府及其职能机构
4.职工与工会
5.企业的顾客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
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为会计核算工作确定了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同一概念。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具体来讲,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的部分(如企业的分公司,企业设立的事业部);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其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持续经营假设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和进行清算,这是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态。
如果企业不再具备持续经营的前提条件,而是已经停止营业进行清算,则需要处理其全部资产,清理其全部债权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就应改变会计处理的方法,会计处理将采用清算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持续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若干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会计分期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时间范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以公历年度作为我国企业的会计年度,即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除了会计年度,会计期间还可分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它们均称为会计中期。
由于有了会计分期的假设,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进而为了分清各个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责任,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以币值稳定不变或者变动的幅度不大为前提。要实际进行会计核算,除了明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外,还需要具体确定记账本位币,即按何种统一的货币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在涉及多种货币的经济业务情况下,需要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涉及非记账本位币的业务,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记入账。
二、会计基础
所谓权责发生制是指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及其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其要求凡是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信息则必须在可靠、相关和可比的情况下才具有实用价值。要使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者(主要是外部使用者)的要求,具有实用价值,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具体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可靠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前提。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其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1)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应反映其经济实质。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在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和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不得提前或延后。
第三节 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便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一)资产及其确认条件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资产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2.资产的确认条件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负债及其确认条件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对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3)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2.负债的确认条件
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及其确认条件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其具有以下特征: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能返还给所有者;
(3)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享有获取企业利润的权益,同时也相应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由于所有者权益是一种剩余财产权利,所以对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不能单独进行,必须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四)收入及其确认条件
1.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具有以下特点:
(1)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2)收入会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减少,或者表现为二者的组合;
(3)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2.收入的确认条件
(1)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五)费用及其确认
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它具有以下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
(3)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2.费用的确认条件
(1)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的流出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及其确认
1.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
2.利润的确认条件
由于利润反映的是收入与费用相抵之后的净额,所以利润的确认一般也不能单独进行,而是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结合被计量对象的属性,确定应记录项目的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
(一)会计计量单位
计量尺度的发展经历了实物量度、劳动量度和货币量度的过程。但必须指出的是,货币作为计量的主要尺度,并不排除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计量的辅助量度。
(二)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又称会计计量基础,是指用货币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的标准,根据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计量基础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或是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四节 会计科目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