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066《货币银行学》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名称:货币银行学
教材主编:陈雨露
出 版 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版 次:2013年版
课程目录:
前 言 12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3
第一节 货币的含义与起源 13
一、货币的含义(识记) 13
二、货币的起源(理解) 14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 15
一、实物货币说 15
二、金属货币说 16
三、名目货币说 16
四、劳动货币说 16
五、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说(识记) 17
第三节 货币形态的演进 17
一、货币形态的演进(理解) 17
二、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是货币形态的一场巨大革命 17
三、电子货币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18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18
一、货币基本职能的不同学说 18
二、货币职能的共同性 19
三、货币职能的内容(识记) 19
第五节 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23
一、货币面纱论 24
二、货币极端重要论 24
三、中立货币说 24
四、马克思主义货币作用说 25
第六节 货币流通的实质与范围 25
一、货币流通的实质 25
二、货币流通范围 26
第七节 货币制度及其演进 28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8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识记) 29
三、货币制度的演进 30
第八节 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 32
一、旧中国的货币制度 32
二、人民币制度 32
三、"一国两制"下的货币制度 34
第九节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制度 34
一、网络经济对货币制度的影响 34
二、货币材料和发行程序发生巨大变化 35
第一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36
第二章 信用 37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37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8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38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及其原因 38
一、什么是信用 39
二、信用的两种基本形态 39
三、信用产生的原因 40
四、高利贷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 40
第二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41
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的资金调剂扩大了信用活动的范围 41
二、国际收支与国际信用 42
第三节 现代信用的形式 42
一、信用形式的划分标准 42
二、商业信用 43
三、银行信用 44
四、国家信用 45
五、消费信用 46
六、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 47
第四节 利息和利率 47
一、利息 47
二、利息率 48
三、利息的计算 50
四、利率的种类 51
第五节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52
一、信用与市场经济 52
二、信用的双重属性:道德属性与经济属性 53
三、信用缺失及其原因 53
四、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构建 53
第三章 外汇与汇率 53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53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53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54
第一节 外汇与外汇汇价 54
一、外汇及其构成 54
二、外汇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55
三、汇率的种类 56
四、汇率的决定 57
五、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59
六、国家对汇率的干预 62
七、外汇管制 62
第二节 外汇风险 63
一、外汇风险的含义 63
二、 63
三、防范外汇风险的办法 64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演进与展望 64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 64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探讨 66
第四章 金融机构 67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67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67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67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68
一、金融机构的概念 68
二、金融机构的产生 69
三、资本主义银行体系的发展 70
四、我国的金融业 70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体系与结构 71
一、银行金融机构的体系与结构 71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体系与结构 72
第三节 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75
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75
二、金融机构未来发展展望 75
第五章 金融市场 76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76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76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76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要素和功能 77
一、金融市场是统一市场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78
二、金融市场的概念 78
三、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 80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 82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分类与运行机制 83
一、金融市场的分类 83
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84
第三节 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 84
一、货币市场 84
二、资本市场 88
三、外汇市场 91
四、黄金市场 92
五、金融衍生品市场 92
六、资产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品市场 93
第四节 国际金融市场 95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 95
二、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 95
三、欧洲货币市场 96
第五节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98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99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展望 99
第六章 货币需求 101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101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01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01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含义及类型 101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102
二、货币需求的类型 102
三、货币需求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104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105
一、我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领会) 105
二、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货币需求的观点(领会) 105
三、现代和当代货币需求理论(识记) 106
第三节 我国货币需求理论 108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货币需求 109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 110
第四节 货币需求量的测算方法 111
一、经验数据法 111
二、基本公式法 111
三、回归分析法 111
四、比例法 113
第七章 货币供给 113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113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13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13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层次划分 114
一、货币供给与供给量的含义 114
二、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114
三、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115
四、货市供给的综合性 116
五、货市供给的层次划分 116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创造与计算 118
一、货币供给创造的条件 118
二、乘数效应 118
三、存款货市的创造过程 119
四、货币乘数 120
五、基础货币 121
六、货币供给量的测算 121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122
一、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 122
二、居民行为对货市供给的决定 122
三、财政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 123
四、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 125
第八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125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12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26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26
第一节 货币供求均衡与市场总供求 126
一、货币供求均衡定义 126
二、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127
三、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关系 127
第二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28
一、通货膨胀 128
二、通货紧缩 130
第九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均衡 131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131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31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31
第一节 国际收支 132
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133
二、如何测量国际收支不平衡 136
三、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均衡 136
四、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137
第二节 外债管理 138
一、外债概述 138
二、外债与国际收支平衡 139
三、外债管理 139
第三节 国际信贷 141
一、国际银行信贷 142
二、出口信贷 143
三、国际债券 145
四、政府贷款的概念 148
五、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149
六、我国国际信贷现状及发展方向 152
第四节 国际储备 153
一、国际储备概述 154
二、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平衡 155
三、国际储备管理 155
第五节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157
一、IS-LM-BP模型 158
二、内外均衡的关系 163
第十章 商业银行 164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164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64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64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与经营原则 164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165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66
(一)安全性 167
(二)流动性 167
(三)盈利性 168
(四)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矛盾及其协调 168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168
一、存款类的负债 168
2.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S) 169
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 169
4.自动转账制度(ATS) 170
(二)非交易账户(储蓄账户) 170
1.储蓄存款 170
2.定期存款 170
二、非存款类的负债 170
(一)同业拆借 170
(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 171
(三)证券回购 171
(四)国际金融市场融资 171
(五)发行中长期债券 171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71
一、现金资产 172
二、银行贷款 172
2.中长期贷款 173
三、证券投资 173
(一)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目的 173
1.获取收益 174
2.分散风险 174
3.增强流动性 174
(二)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种类 175
1.政府债券 175
2.公司债券 175
3.股票 175
4.商业票据 176
5.银行承兑票据 176
6.创新的金融工具 176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176
一、中间业务的概念和种类 176
(三)按是否与信用活动有关划分 177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77
第五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 177
一、资产管理理论 178
(一)商业贷款理论 178
(二)资产转移理论 179
(三)预期收入理论 179
二、负债管理理论 180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180
第六节 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81
一、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181
二、风险管理的定义、本质和目标 183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及本质 183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 183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基本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183
(一)内部控制机制 183
(二)对冲机制 183
(三)经济资本配置 184
(四)三大基本机制的关系 184
第七节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184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184
(二)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 185
二、信用风险的计量 186
三、信用风险管理 186
(一)限额管理 187
1.单一客户限额管理 187
2.集团客户限额管理 187
3.国家和区域限额管理 187
4.组合限额管理 187
(二)贷款定价 187
1.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 187
2.贷款定价方法 188
3.其他方法 188
(三)信用衍生产品 188
(四)资产证券化 188
第八节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 189
一、市场风险的概念 189
二、市场风险的计量 190
(一)缺口分析(gap) 190
(三)外汇敞口分析 190
(四)在险价值(ValueatRisk,VaR) 190
(五)情景分析 191
(六)压力测试 191
三、市场风险的管理 191
(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配置 191
(三)对冲 191
第九节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192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192
(二)操作风险的特点 192
二、操作风险评估与量化 192
(一)风险自我评估法 192
(二)损失分布法 193
三、操作风险管理 193
(一)内部控制 193
(二)合规管理文化 193
(三)信息系统 193
(四)风险缓释 193
第十一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194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194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94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94
第一节 保险公司 195
一、保险的概念、形成要素、职能和种类 196
(三)保险的职能 196
1.分散危险 197
2.组织经济补偿 197
3.融通资金 197
二、保险合同 198
(一)保险合同的概念 198
(二)保险合同的主体、客体相内容 198
1.保险合同的主体:即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和关系人 198
2.保险合同的客体:即保险标的和可保利益 198
(1)保险标的 198
(2)可保利益。 198
3.保险合同的内容。 198
4.保险合同的订立、转让、变更和终止 198
三、我国保险公司的设立和业务范围 199
(一)保险公司的概念及设立条件 199
1.保险公司的概念 199
2.我国保险公司的设立条件 199
(二)我国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 199
四、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规则 199
(一)必须分业经营 199
(二)必须依法办理再保险 199
(三)必须提取准备金和公积金 199
(四)必须提存保险保障基金 200
(五)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赔偿能力 200
(六)必须依法运用保险资金 200
(七)不得瞒骗有关人员 200
(八)必须建立精算制度 200
(九)必须妥善保管法定的资料 200
五、保险中介人 200
保险中介人 200
第二节 信托公司 201
一、信托的概念、构成要素和种类 201
(一)信托的概念和特点 201
(二)信托的基本构成要素 201
(三)信托的种类 201
二、信托公司的概念和职能 202
(一)信托公司的概念 202
三、我国信托公司的设立与业务经营范围 202
(一)我国信托公司的建立 203
(二)我国信托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固 203
四、我国信托公司的经营管理 203
(一)我国信托机构的业务经营方式 203
(二)信托公司经营信托业务的义务 203
(三)信托公司对信托业务的接受与终止 203
第三节 证券公司 203
一、证券公司的概念和职能 204
(一)证券公司的概念 204
(二)证券公司的职能 204
二、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 205
(五)其他业务 205
三、我国证券公司的设立与业务范围 206
(一)我国建立证券公司的条件 206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 206
第四节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206
一、金融租赁公司 206
金融租赁公司 207
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207
三、财务公司 208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208
第十二章 政策性金融机构 209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209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09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209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特征、种类与职能 209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和特征 210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 210
(一)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 210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211
(三)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 211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 211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有职能 212
第二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 213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 213
第三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外部关系 213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214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214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关系 215
四、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业务往来对象的关系 215
第四节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215
一、国家开发银行 215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 216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16
四、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217
第十三章 中央银行 217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217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17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217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217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及发展 218
(一)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218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及发展 220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类型与组织结构 220
一、中央银行的类型 221
二、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 222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223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及特征 223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及特征 224
二、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225
三、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再说明 227
(四)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227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228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228
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228
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229
四、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230
(一)票据交换所及其工作程序 230
(二)中央银行组织全国清算的职责 231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 232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232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32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232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理论 232
一、货币政策及其在经济政策中的地位 233
二、货币政策理论 233
三、货币政策类型选择 235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 235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235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237
(三)选择性的控制工具 238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39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39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239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240
二、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241
三、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242
第四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242
一、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界定 242
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243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 244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 244
五、进一步增进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路径 245
第十五章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 245
本章内容总体把握: 24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46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246
第一节 金融危机概述 246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247
二、金融危机的危害 248
三、金融危机的防范及治理 248
第二节 金融监管理论 249
一、社会利益论 249
二、社会选择论 250
三、金融监管新论 250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249
一、为了强化公共利益必须进行金融监管 251
二、防止金融脆弱性,减少金融风险 251
三、金融创新需要金融监管 251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252
一、金融监管的目标 252
二、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目标 253
三、金融监管的原则 253
第五节 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内容 253
一、金融监管体制类型 254
第六节 金融监管手段和形式 255
一、法律手段 256
二、行政手段 256
三、经济手段 256
四、稽核征信手段 256
五、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相结合 256
六、全面管理和重点管理相结合 256
第七节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巴塞尔资本协议 256
一、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发展回顾 257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57
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259
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260
前 言
总体内容把握: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的含义、起源、性质、职能、作用以及货币形式的演进;理解货币流通的实质和范围,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初步掌握有关货币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打下基础。
第一节 货币的含义与起源
一、货币的含义(识记)
货币(money)是指在商品与劳务的支付中以及在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马克思曾经精辟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认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为了便于准确理解货币范畴含义,我们下面对货币与其他类似货币概念作出区分。
货币与现金、存款、财富与收入的区别(理解)
(一)货币与现金
现金或者通货(currency)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即人们通常所使用的钞票和硬币。这些现金保留在家庭、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之中,直接行使购买与支付职能,是能够被人们直接观察并被用到的货币形态。现金是货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货币流动强、使用频率高,对人们的日常支付结算影响大。一国现金数量的多少,与该国货币支付结算制度有关。支付结算制度越发达,通过支票、信用卡与转账等方式进行的商品与劳务交易数量越多,现金需要量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由于我国支付结算制度较为传统,货币支付的电子化程度不高,现金被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消费领域。2008年年底,流通中的现金余额为3.4万亿元,占全部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7.2%左右。随着我国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信用卡、ATM、支付终端机(POS)的广泛应用,流通中的现金量占比会逐渐缩小。
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货币就是现金。如果把货币理解为现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就大错特错了。现金与货币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现金替代货币,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货币与存款
货币供给中最主要的部分是银行存款。存款有许多种类:按照期限划分,可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不同期限的存款;按照流动性差异划分,可分为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按照用途划分,可分为教育储蓄、养老储蓄等;按照性质划分,可分为交易性存款与非交易性存款等等。
交易性存款是用于企业或者个人转账支付之用的活期存款部分,这类存款具有直接的媒介交易与支付功能,具有普遍接受性,构成直接的货币购买力。由于这部分货币对商品与劳务的价格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部分存款在货币供给的统计中被计入M1层次。相对而言,企业的定期存款与居民的储蓄存款作为非交易性存款,流动性较差,被计入M2-M1部分。在具体的商品与劳务交易中,这些存款不能直接完成交易,需要通过金融机构将之转化成现金或者活期存款后,才能完成货币的交易功能。这部分货币是潜在的购买力,将对未来的消费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三)货币与财富
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包括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能够为个人带来货币收入的工作能力,这种工作能力取决于个人的先天禀赋、后天知识与经验积累等等。非人力财富包括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包括房屋、大件消费品、黄金等贵金属、古玩、字画等艺术品等等,金融资产则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基金股份、保险单等。
如果把现金定义为货币就缩小了货币的范围,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人误把货币等同于财富,这就扩大了货币的范围,使得货币涵盖范围过于宽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只是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财富所涵盖的范围要宽泛得多。
(四)货币与收入
收入是指经济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收入的多少。货币与收入两个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二者之间是存量与流量的区别。收入是流量意义上的概念,譬如说某人一年收入是10万元,这是指动态的收入增加;而货币一词则属于存量意义上的概念,是指某一时点上的一个确定的量,譬如2008年12月31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总量余额为47.5万亿元。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收入可能表现为实物形态而不是货币形态。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人们的收入就会直接变现为实物,譬如粮食、日常用品等。
二、货币的起源(理解)
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与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是什么关系,众说纷纭。有人把货币归之于某个天才发明家的创造,有的则归结为为解决交换困难而通过协议出现的产物。
(一)先王制币说
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的。中国古代传说单穆公劝谏景王时说"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赈)救民。"也就是说,由于天灾降临,先王为赈灾救济百姓,便制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在交换中遇到的困难。
(二)创造发明说
N·奥雷司姆(1325-1382年)认为,物品常常表现为在一地很缺乏,而在别处却很丰富,于是,便产生交换方式。又因物品交换常常产生纠纷和争议,聪明的人便发明了货币。因此,货币不是用来满足人类生活的自然财富,而是被人为发明出来的便于交换的工具;也还有人直接断言,货币是人们共同协议的产物。
(三)国定货币说(法定货币说)
国定货币说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他提出,货币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人们的协议或国家的法律所创造的用以交换他物的凭证。现代国定论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的形成有关,如德国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克纳普(1842-1926年)在其《货币国定理论》一书中指出,货币是法律的创造物,国家是无上的权威,法律是万能的主宰,国家可以制造法律,可以自己选择支付手段。
(四)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货币并非人们主观臆想或者协商的结果,更不是皇帝钦定、上帝赐予、或者圣人贤者的创造发明。货币根源于商品本身,它是商品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晶。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是为价值而生产的。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对他只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产品能否获得价值。如果他的产品符合他人的需要或社会需要,产品就能顺利地交换出去获得价值。如果他的产品不符合别人的需要或社会需要,产品就卖不出去,实现不了商品的价值,他的劳动也就白费了。只有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他才有能力或条件购买别人的产品,这时就必须放弃价值,获得自己所要的东西,获得使用价值。
货币产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综观各国的历史,我们发现,货币的产生或起源都经历了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出现了货币价值形式。可以说,货币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因此,货币是由商品交换的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
什么是货币?对货币的性质如何界定,人们存在着严重分歧。有关货币本质或性质的学说,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流通是利润的来源,货币就是财富,货币天然是财富,是贵金属。也有的认为,货币就是实物。
一、实物货币说
中国古代流行有实物货币的主张。早在西汉中叶,就有取消金属货币,主张以谷帛等实物取代货币的思想。
实物货币说,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一种货币主张,这种主张显然与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金属货币说
金属货币说,也叫货币金属论。货币金属论者认为,货币就是商品,它必须有实质价值,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金属货币说在资本主义向上发展时期,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占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古典学派的亚当·斯密(1723-1790年)以及亚当·斯密以后的李嘉图等。
金属主义之所以盛行,与当时以贵金属执行货币职能为主有关,与重商主义者主张最大限度地积累货币财富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有关。货币金属主义者认为,金铸币是最理想的货币,所以极力反对用符号代替金属货币。
三、名目货币说
名目货币说,也叫货币名目主义,是与货币金属说相对立的一种有关货币性质的理论。名目论者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定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认为货币仅仅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商品价值的符号,观念的计算单位,是一种票券。现代名目主义盛行于18世纪以后,与当时出现不足值货币或货币符号流通有关。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彭迪生·文思德、英国的奥克莱(1684-1752年)、法国的孟德斯鸠(1689-1755年)等。他们认为,货币不过是一个计算单位。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唐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更是货币名目主义的花样翻新者。
四、劳动货币说
劳动货币,也就是劳动券。劳动券最早是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来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著名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试图通过宣传,向社会各阶层呼吁,通过实验和示范等办法,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其中用劳动券取代货币就是其改造的方法之一。他们认为,劳动应是自然的价值标准,而货币则是人为的价值标准。因此,他们幻想用载明生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数的"劳动券"来取代货币,用所谓"国民劳动公平交易市场"来取代"资本主义市场",从而消除剥削。
五、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说(识记)
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说,是指由马克思创造的科学的货币学说。马克思指出:只要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上的困难就克服了。在这个前提下,问题只在于清楚地理解货币所固有的形式规定。因此,马克思提出货币的本质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并揭示了货币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货币是从众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属性。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产生之前,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己提出过货币的商品属性问题,但马克思的商品货币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旨在阐明作为货币商品的金银,既不是社会惟一的财富,也不等同于其他商品,更为重要的是指出金银本身凝结着社会必要劳动,具有共同的价值,金银天然并非货币。
货币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一般等价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托马斯·图克(1774-1858年)提出来的。马克思借用并提出一般等价物的全新概念,是指等价形式的完成形态,即它是价值的凝结,抽象劳动的凝结,社会劳动的体现。货币是经济范畴,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物的货币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东西,它只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而已。
第三节 货币形态的演进
一、货币形态的演进(理解)
货币形态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最初的货币以实物充当货币商品,称之为实物货币。随着金属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突出,作用日益显著,货币商品随之逐渐过渡到金属上,从而出现了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最初以条块自然形态运用,每次交易都要鉴定成色,权衡重量,并按交易额的大小进行分割,甚是不便。为了便于商品交换,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铸币。早期的铸币其材料为贱金属,后发展为用贵金属铸造铸币。现在世界各国流通的都是不兑现的银行券和纸币,统称之为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由金属货币向纸制货币形态转化对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突破了金属货币限制,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材料的束缚而进入符号货币时代。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新形态的货币,即电子货币或网络货币也出现了(见图1-1)。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电子货币
图1-1货币形态的演进
二、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是货币形态的一场巨大革命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革新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长河中,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经过蒸汽机时代、电子时代、计算机时代,正在迎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这一古老的经济范畴,经历几千年的沧桑进化,在金融业经历着现代化建设的洗礼和锻造中,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的出现,为货币金融业务处理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金融电子化席卷全球,从而使货币形态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洗礼,使之由有形的、可见和能触摸到的货币一变而为无形的数字货币,这无疑使货币形态正在经历着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三、电子货币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货币形态由坚硬的、叮当有声的金属铸币到可触摸的花花绿绿的纸制货币,一变而为无一定形状的电子货币,这无疑会引起人们对其性质,即货币性质的质疑。但它并未改变货币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电子货币仍然是人们生产联系的工具,货币的各种职能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电子货币是指由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货币,它是现代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产物,但存款货币的性质并未改变,电子货币仍然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仍具有货币的职能,其中有些职能,特别是支付手段职能发展了。原来存放在银行账户上,现在储存在银行系统计算机里;原来转账结算用支票、汇票,异地结算通过邮局信汇或电汇,现在通过计算机网络处理,速度快得多。现在,不仅在国内银行系统内部和各银行之间可通过联网进行资金划拨,而且还有全球性的电子划拨系统。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