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141《发展经济学》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名称:发展经济学
教材主编:于同申
出 版 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版 次:2000年
课程目录:
第 一 章 导论 1
第 二 章 经济发展理论 5
第 三 章 经济增长、贫困与收入分配 12
第 四 章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15
第 五 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 18
第 六 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24
第 七 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27
第 八 章 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 29
第 九 章 自然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33
第 十 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 38
第 十一 章 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43
第 十二 章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 49
第 十三 章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55
第 十四 章 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61
第 十五 章 外援、外国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债务 67
第 十六 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72
第 一 章 导论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但是经济依然贫穷落后;为了摆脱贫困,重建经济,实现经济的起飞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目标;
与此同时,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形成;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发达国家的意愿。
(现实要求,需要理论产生)
一、发展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一)定义
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的,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经济学科。
▲(二)研究对象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或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三)研究任务
是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才能从落后形态过渡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如何,以及为此而应该采取的战略与政策。
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
(1)发展经济学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
(2)发展经济学研究更加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
(3)发展经济学更加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二、发展中国家名称的由来、含义及共同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名称的由来
1.殖民统治时期:"野蛮民族"(Uncivilized Nations)"落后国家"(Backward Countries)
2.殖民体制瓦解后:"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ed Countries)
3.二战后:第三世界(the Third World)
4.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发会议: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其他:"南方"与"北方"国家(南北半球)、"穷国"和"富国"
▲(二)发展中国家名称的含义
二战后,摆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政治上走向独立、经济上落后并选择不同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的新兴民族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1.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低;
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
存在大范围的贫困
其他方面生活水平都低(卫生保健水平差、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低、住房短缺)
教育水平低下,人民文化水平低
发展中国家人民享受现代生活的机会也少
一个数据例子:1990年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瑞士的人均收入是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的埃塞俄比亚人均收入的270倍;瑞士人均收入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的印度的人均收入的93倍。
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极其艰难,短期内难以改善。
★2.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
要素和体制的约束
物质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缺乏适宜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劳动者缺乏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1998年,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实现产值52556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只有2591美元
第一点与第二点互相作用,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不发达状态,难以自拔。
3.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率高
人口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重
4.发展中国家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
公开失业率高(估计达到10%-15%;15岁-24岁青少年失业率高达30%左右)
严重就业不足(隐蔽性失业现象剧增)
劳动力不得其用(农村富裕劳动力、下岗人员)
5.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
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社会、文化、制度安排等都存在二元结构,并且二元结构的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引发大规模的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其他方面:
严重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市场发育、市场体系极不健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脆弱的地位。
三、发展的涵义及发展水平的衡量
▲(一)发展的涵义
1.经济增长
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GNP/GDP和人均GNP的提高)
2.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质量并重;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侧重于数量,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多维体系概念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但仅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
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
(二)发展水平的衡量
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简称PQLI)
20世纪70年代 莫里斯等人开创;
用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数都用百分制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
"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佳";
一个国家的这三项指标按百分制打出分来,用同样的权数平均,计算出这个国家的综合指数PQLI;
优点:资料易得,计算简便;
缺点:所衡量的"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社会和心理上的许多因素。(安全感、公正、人权等)
2.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
1990年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
后来不断修订;
由三个指标构成:寿命(以出生时的预期寿命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生活水准(人均收入为准);
按0到1分级,0为最坏,1为最好;
计算出等级,进行简单平均,便得到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低度人类发展指数(0-0.50)、中度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度人类发展指数(0.8-1);
人类发展指数是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度量指数。
四、贫困问题
(一)绝对贫困与贫困线
绝对贫困是指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状态;
凡是生活在低于某一特定的最低的实际收入水平(最低生活水准)的人都计算在绝对贫困之内;
这个特定的最低生活水准,就是"贫困线"(或"绝对贫困线")
世界银行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综合的调研,在1990年发表了关于"贫困"的专题报告,跨国比较研究,以1985年为基准制定两条全球贫困线:任何年均收入低于275美元的人被归入"极端贫困"(赤贫);任何年均收入低于370美元的人被归入"绝对贫困"(穷人)。
(二)相对贫困
贫困状态可以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
▲五、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阶段(1940s末至1960s初)
第二阶段(1960s中期至1980s)
第三阶段(1980s至今)
1.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
繁荣与大发展时期;
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发展计划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惟资本化论"、"惟工业化论"、"惟计划化论"
带来的现实问题
受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影响,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大多走的是一条封闭式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高度计划化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虽然其中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并未达到预期结果,反而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反倒是经济比较开放的、注意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出口导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2.第二阶段的大调整
发展经济学家以一种平静的态度反思早期发展理论,并在许多方面做出了重大修正与转变;
在此阶段,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范围扩大):对经济计划化的得失重新评价;纠正对农业的偏见;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
3.第三阶段的多样性
发展多元化及融合时期;
在理论上以结构研究为主转向组织和政策研究为主;
从一般研究转向不同类型研究;
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分析等等。
小结:
本章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发展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2.发展中国家名称的由来、含义及共同特征
3.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4.发展的涵义及发展水平的衡量
(介绍了关于发展水平的衡量的两个指标)
5.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主要分了三个阶段)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