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148《国际企业管理》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名称:国际企业管理
教材主编:徐子健
出 版 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版 次:2000年
课程目录: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 2
第一部分 导 论 2
第二节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5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8
第四节 我国企业国际化问题 12
第二章 国际企业的经济与技术环境 14
第一节 国际经济环境 14
第二节 东道国经济环境 16
第三节 技术环境 19
第三章 国际企业的文化环境 21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特征及差异 21
第二节 语言 25
第三节 宗教信仰 28
第四节 观念 28
第四章 国际企业的政治和法律环境 31
第一节 东道国政治环境 31
第二节 东道国及国际法律环境 36
第五章 国际企业战略管理 39
第一节 战略的特征与层次 40
第二节 企业的成长战略 41
第三节 战略管理的过程 44
第四节 战略分析方法 46
第六章 国际企业组织管理 52
第一节 组织的含义 52
第二节 企业的法律组织形式 54
第三节 国际企业的管理组织形式 57
第四节 决定组织结构的因素 64
第七章 国际企业营销管理 66
第一节 国际营销调研与目标市场选择 66
第二节 国际企业的产品策略 68
第三节 国际企业的定价策略 71
第四节 国际企业的分销渠道策略 73
第八章 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77
第一节 人力资源计划 77
第二节 人员的招聘与培训 78
第三节 国际企业管理人员的来源及素质 81
第四节 人员绩效考评 83
第五节 国际报酬策略 87
第九章 国际企业生产管理 89
第一节 国际生产系统 89
第二节 国际研究与开发 93
第三节 准时生产制与质量管理 94
第四节 国际采购 98
第十章 国际企业财务管理 102
第一节 国际财务管理的职能 102
第二节 外汇风险管理 104
第三节 国际资金管理 110
第四节 国际税务管理 115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
第一部分 导 论
本课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课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企业的营销管理、企业的组织管理、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等。
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企业的国际化,主要介绍企业如何走向国际化,它的产生、发展、进入市场等过程。第二章到第四章为第二部分,讲的是国际企业管理的外部环境。第五章到第十章为第三部分,讲的是国际企业内部管理。战略组织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生产和财务管理。
(一)企业国际化的概念(3个要点)
所谓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输出产品和服务,尤其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平衡市场风险,以获取最大的比较经济利益。
(二)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动向(3个要点)
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企业国际化经营已呈愈演愈烈的商业趋势。
第一,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的国际化。
第二,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
第一节 国际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企业的定义和五种类型
(一)国际企业的定义
凡在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皆可称为国际企业。
(二)国际企业的五种类型
第一,内向型公司
第二,出口型公司
第三,国际公司
第四,多国公司
第五,跨国公司
二、国际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企业的产生背景:
(一)国际企业的产生
17和18世纪国际经济活动是以商品贸易为主要内容,基本不涉及跨国生产制造和资本流动。当时的资本主义强国(如英国、荷兰、法国等)的一些企业大量的出口轻工、纺织等工业制成品,进口香料、蔗糖、稻米、荼叶、金银和珠宝等。进入19世纪后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性经营明显增多,其重点是在海外开垦天然种植园,建立矿山、企业,修筑铁路和发展航运,资本输出主要是从西欧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资本输出直接导致了国际企业的产生。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企业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对外投资比较多。而且增速最快。
(三)二次战后国际企业的发展
美国国际企业进军海外的目的,第一个是: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个是:增强企业的稳定性。第三个是:冲破了当时许多国家所筑起的种种关税壁垒。
20世纪70年代未,具有东方特色的日本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市场,并且很快在汽车、家用电器、电子通讯与设备等领域称雄世界。
(四)国际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西方企业国际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国际化的第一阶段
企业的经营业务基本上放在国内市场,企业这时由于外界的影响可能会有一小部分国际业务。
2.国际化的第二阶段
企业直接和主动地谋求国际业务活动。尽管其国际业务仍限于商品和劳动的进出口,而且仍会利用一些经验丰富的对外贸易中间机构,但这时企业是积极地寻找国外供应商或客户,并同它们进行直接联系,力求扩大贸易。
3.国际化的第三阶段
随着企业对国际市场认识的加深以及国际业务量的扩大,企业一般都会在国外设立长期的经营管理机构。
企业国际化第三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是,虽然公司基本上仍然是倾向于国内,但它直接卷入在国外的采购或推销,或在海外直接制造产品和提供劳务,并且在海外有自己的长期派驻人员。在公司的组织中,可能有一个国际部而不只是一个科。
4.国际化的第四阶段
当一家公司的经营方位从国内完全转向国际时,该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就达到了最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司已不再是兼营国际业务的内向型企业,企业对采购、生产和销售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之间的选择已不再抱有任何偏见,而是把国内业务当成企业整体业务的一部分。此时企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5.企业对国际化的态度
衡量一个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程度如何,不能只看这个企业在国际业务中营业额和利润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企业整个经营思想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企业经营方向和目标所作出的决策,以及因此而设立的企业结构。企业在国际业务中营业额的扩大、利润的上升、资产的增加等并不能完全说明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反过来,如果一家企业积极地向海外推销其产品,并且认为这种业务是其经营活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企业至少应被认为是处在国际化经营的第二阶段。
三、西方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一)调整对外投资战略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投资产业的转移
80年代之前,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集中于使用大量人力的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从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业结构来看,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益集中到非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领域,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则由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和传统的第二产业(如传统的制造业和采矿业、建筑业)转向电子、精密仪器等的加工组装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第三产业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是因为:
第一,全球对现代化服务需求增长很快,而目前现代化服务大部分由跨国公司提供。
第二,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在实施市场经济,对服务业的需求与日俱增。
第三,当今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有一半以上发生在服务业中。
第四,服务业能在生产、就业、贸易和消费等方面发生良性效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2.投资区位的变化
进入80年,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
3.投资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跨国公司的投资虽持谨慎态度,但绝大多数没有严格限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多采用全部拥有股权的方式来扩展其业务。到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地位提高,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力量增强,采取了一系列国有化措施。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跨国公司不得不更多地采用合资经营的方式。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则日益增多地使用非股权安排来扩展其业务,既通过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从中得到各种利益。非股权安排的范围从比较简单的许可证转让、特许经营和管理合同到各式各样高度复杂的结合。
(二)缔结国际战略联盟
所谓"国际战略联盟"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中的两个或更多企业,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建立的互为补充、相互衔接的合作关系。已建立战略联盟的知名企业包括原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与日本的三菱公司、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与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等。
国际战略联盟兴起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分担研究费用,减少风险。
2.实现优势互补。
3.占领更多的市场。
4.应付不确定性。
(三)并购风盛行
经济全球化和逐渐开放统一的世界市场,一方面使跨国公司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容量,使它们更有必要和可能展开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以充分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使跨国公司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原有的市场份额及垄断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和重组。
(四)走向"无国界"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开始走向"无国界"化。这些公司的主要经营特点是:制定战略从全球考虑,很少重视国界问题;提拔主要经理人员不分国籍;重要决策可在外国子公司作出。研究与开发可在需要的地方进行,新产品可在几个国家内分别开发。
第二节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国际经济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空间和地域也很广阔,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创新,使得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进入方式分为三种:商品出口(包括直接出口、间接出口、对销贸易等)、契约方式又称为合同方式、对外直接投资。
一、商品出口
商品出口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最简单但也是最普遍的方式。企业在其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往往采取商品出口的形式。商品出口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
(一)间接出口
间接出口是指国内生产企业将产品销售或委托给国内中间商,让他们代为出口销售的一种出口方式。
间接出口是由原材料提供商--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销商--最终用户。
批发商和零售商又称为中间商。
国内外主要有三种间接出口的渠道或方式。
1.贸易公司
贸易公司是从事进出口业务的重要中介组织。贸易公司具有一些生产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如懂外语、国际贸易和法律知识的专门人才,广泛的客户网络等。
2.出口管理公司
当生产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出口部门时,可以利用这种出口管理公司代为开展产品出口业务,其作用就像设立在公司外的出口部门一样,但它却比企业专门设立出口部门成本低得多,因为一家出口管理公司常常同时为多家企业代理出口业务,每个企业只要付出一定的佣金即可。出口管理公司在为生产企业代理出口时,是以生产企业的名义进行的,有关定单和报价等事宜都要征得生产企业的同意。因此与其它间接出口形式相比,利用出口管理公司出口,可使生产企业对出口管理公司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和较多的控制。
3.合作出口
合作出口又称"猪驮式出口",是指一家企业利用自己的海外渠道出口自己的和另一家企业产品。其中,具有出口渠道和能力的企业被称为承重者,其通常是一些较大的企业;产品被代为出口的企业被称为乘坐者。
(二)直接出口
与间接出口相对,企业不通过中间机构,而是直接将产品卖到国外客户手中,就是直接出口。
企业直接出口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外经销商
国外的经销商和代理商都是作为直接出口的渠道。
企业对于在国外特定地区或市场上销售或转售其某种产品的客户,授予独家经营权或优先权,让其负责该地区或市场的销售,这种客户称为经销商。
2.国外代理商
代理商的任务是使出口企业与购买企业直接联系,促成双方达成销售协议。
(1)非专卖代理商
(2)专卖代理商
3.海外营销子公司
海外营销子公司设立在国外,并承载所有的产品进行放置,再卖给直接的销费者。其隶属于本国的跨国公司,能承担经销商和代理商的义务。可实现产品的直接销售。
4.最终用户
企业与最终用户取得联系,将产品直接卖出,而不经过任何中间机构,是最直接的一种出口方式。
(三)对销贸易
上面介绍的直接和间接出口形式往往采取的是传统的现金贸易形式。但在现实中,有时买方所拥有的支付能力是不可兑换的货币,或者买方缺少足够的支付能力,而巨大的可能交易额对卖方又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这时买卖双方就有可能采用所谓的对销贸易方式来促成交易。
对销贸易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下列几种:
1.易货贸易
易货是指买卖双方直接以货换货,每笔交易均为等值货直接交换,不使用货币结算。
2.补偿贸易
补偿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补偿、间接补偿和劳务补偿。
3.转手贸易
转手贸易是利用双边清算外汇来进行多边关系的贸易。它涉及对象较多,一般是:甲乙两国双方签订合同;乙国用它对两国的清算盈余支付货款,因而价格略高;甲国企业自己或请转手商用这笔清算盈余从丙国购买商品,将这批商品售给能支付硬通货的商人。转手贸易涉及面较广,业务比较复杂,但是一种较好的对销贸易方式。
二、契约方式
契约方式是指国际企业通过签定契约的方式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工艺、管理、销售渠道等,而不是进行股权投资。
(一)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又称技术授权,是企业将制造技术和工业产权作为商品作价转让。
(二)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整套知识产权如商标、产品、专利和经营规模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
(三)"交钥匙"工程
"交钥匙"工程是指国际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签定协议,为其设计和建造一个整体工程,工程完工并可投入使用时将其移交给东道国企业管理的一种技术贸易方式。
(四)管理合同
管理合同(management contract)是指具有管理优势的国际企业经由合同安排委派其管理人员到另一国的某个企业承担经营管理任务,并获取一定的管理费。管理合同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性的管理技术贸易。
(五)国际BOT方式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中文的直接意思为"建造-运营-转让",其含义是指:项目所在地政府通常由国家公营机构承担的大型基础设施或工业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融资和维护的权利特许给国内外私营机构的合同商或主办人,允许该私营机构在一个固定期限内运营该设施,并且允许它在该期限内收回其对该项目的投资、运营和维修费用以及一些合理的服务费、租金等其它费用,以使该私营机构有能力偿还该工程所有的债务并取得预定的资金回报收益;然后,在规定的特许期限届满后,将该设施转让给项目方的政府。
所在地政府一般把由国家公营机构承担的大型项目本应给国家公营机构,现特许给国内外私营机构。私营机构的合同商和主办人在固定期限内可以运营该设施,在规定期届满后进行相应的偿还或转让。
"建造--运营--转让"
三、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将资本用于在他国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掌握经营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高级形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
(一)独资经营
1.独资经营的概念及其优点与缺点
独资经营方式是指国际企业在某东道国直接投资独自开办企业并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方式。独资经营的主要优点是,国际企业对其海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有着完全的决定权和控制权,可不象合资经营那样受合作伙伴的干扰,有利于国际企业的集中管理与决策,有利于技术和经营战略的保密,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全球战略和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并可获得全部的经营利润。独资经营的主要缺点是所需投资相对较大,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相对较高,并且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不太欢迎国际企业的独资经营。
2.建立独资经营企业的方式
国际企业在东道国建立独资经营企业的方式有创建和收购两种。
创建是指国际企业在东道国投资建立一个全新的工厂或其它实业投资。
收购是指国际企业在东道国购买现存企业,使其成为国际企业在东道国的独资经营子公司的一种直接投资方式。
(二)合资经营
1.合资经营的概念和特征
合资经营是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投资者在一国境内根据所在国的法律,按一定比例共同投资设立企业、共同管理、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及亏损的投资行为,亦称股权式合营。
提出了合资经营企业的六项特征:
(1)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实体;
(2)至少有两个国家的投资者;
(3)共同提供股本资本;
(4)合资者分担一定程度的管理责任;
(5)共同分担公司的全部风险;
(6)除分享纯收益外,任何一方都不得再从合资企业中取得其它收益。
从法律地位上看,在东道国注册的合资企业是具有东道国国籍的法人,受东道国法律的保护和管辖。
2.合资经营的股权形态
合资企业有三种基本股权形态:多数股权合资(51%以上)、少数股权合资(49%以下)和对等股权合资(50%对50%)。
3.合资企业的管理形式
合资企业的管理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由一方母公司直接管理
(2)由双方母公司共同管理
(3)委托第三方管理
4.合资经营对合资双方的好处
(1)对国际企业的好处
①可以避免关税壁垒和区域性集团的贸易限制,扩大销路。
②可以避免或减少政治风险。
③可以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资源。
④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⑤可以得到优惠待遇。
⑥能分摊投资风险,实现规模经济。
(2)对东道国企业的好处
①合资经营可以节省资金和外汇。
②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③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
④合资经营可以利用外商销售网扩大对外销售市场。
⑤举办合资企业可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合资企业严格的管理和先进的设备等,促使工人们学习掌握生产技能,从而提高素质。
⑥举办合资企业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积累。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