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185商品流通概论》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名称:商品流通概论
教材主编:贺名仑
出 版 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版 次:2004年版
课程目录:
第一章 绪论 5
课程性质 5
第一节 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 5
一、商品交换 5
二、商品流通 6
三、商品流通过程及其经济作用 7
第二节 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 8
一、价值规律--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8
二、供求规律 9
三、竞争规律 10
四、自愿让渡规律 11
五、货币流通规律 12
第三节 商业的历史与地位 13
一、商业的历史 13
二、商业的地位 13
第二章 市场 14
第一节 市场概述 14
一、市场是历史范畴 14
二、市场的性质 15
第二节 市场体系 17
一、市场体系的特征 17
二、市场体系的结构 17
三、市场分类 19
第三节 市场机制 23
一、市场机制的含义 23
二、市场机制的特征 23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24
四、市场机制的内容 25
第四节 市场运行 27
一、市场功能 27
二、市场组织 27
三、市场规则 28
四、市场秩序 29
五、市场管理 30
第三章 商品流通企业 30
第一节 商品流通企业及其特征 30
二、商品流通企业的特征 31
第二节 商品流通企业的构成要素 32
一、基础要素 32
二、组织要素 33
三、能力要素 34
第三节 商品流通企业的类型 35
一、按投资主体及经营要素的配置划分商品流通企业的类型 35
二、按社会分工及业种的选择划分商品流通企业 35
第四节 商品流通企业的组织形式 37
一、商品流通企业集团 37
二、综合商社 38
三、商业连锁经营 39
第四章 商品流通业务 42
第一节 商流 42
一、商流的内涵及特征 42
二、商流的原则 43
三、商流业务:采购与销售 43
第二节 物流 46
一、物流的内涵及特征 46
二、物流的作用 46
三、物流业务--运输、配送和储存 47
第三节 信息流 50
一、信息的内涵及特征 50
二、信息的分类 50
三、信息的作用 52
四、信息的要素构成及流程 52
五、建立现代化市场信息网络系统 52
第五章 商品流通方式 53
学习目的与要求: 53
第一节 流通业态类型 53
一、流通业态的基本概念 53
二、零售业态 54
三、批发业态 62
第二节 流通方式演变 64
一、流通方式演变必须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 64
二、当代流通方式演变的过程 65
第三节 流通方式选择条件 67
一、确定流通方式的标准 67
二、流通方式与网点布局、商圈 67
第四节 交易形式 68
一、包销 68
二、代理 68
三、投标 68
四、拍卖 68
五、商品交易所 69
六、寄售 69
七、展卖 69
八、租赁 69
九、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 69
第六章 商品流通渠道与网络 69
学习目的与要求: 69
第一节 商品流通渠道 69
一、商品流通渠道的概念及特征 69
二、商品流通渠道的类型 70
三、商品流通渠道的结构 71
四、商品流通渠道系统设计 72
第二节 商品流通网络 74
―、商品流通网络的概念与特征 74
二、商品流通网络的形成 74
三、我国商品流通网络的发展趋势 75
第七章 商品流通的价格与效益 75
第一节 价格构成与价格体系 76
一、商品价格及影响因素 76
二、商品价格构成 76
三、商业价格构成 78
四、商品价格体系 79
第二节 价格运作 82
一、企业价格决策的程序 82
二、企业定价的导向 82
三、流通企业价格决策方法 83
第三节 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 85
一、经济效益的涵义 85
二、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特征 85
三、评价流通企业经济效益应遵循的原则 85
四、流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内容 85
五、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91
第八章 商品流通调控 91
第一节 商品流通环境 91
一、商品流通环境的内涵 91
二、经济环境 91
三、非经济环境 93
第二节 商品流通调控 95
一、商品流通调控的必要性 95
二、国家对商品流通进行调控的基本内容与任务 95
第三节 商品流通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95
一、商品流通调控的基本原则 95
二、商品流通调控的主要方式 96
第四节 商品流通调控的主要方法 96
一、通过编制商品流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调控 96
二、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96
三、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公开、公正、严格执法,创造良好的商品流通秩序环境 97
四、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和商品实行建立国家储备等方法进行调控 97
五、运用市场调节基金进行商品流通调控 97
六、建立对密切关系人民生活的重要商品的价格监控制度,建立合理的相对垄断性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 97
第九章 商品流通现代化 98
第一节 商品流通创新 98
一、创新的意义与必要性 98
二、创新的内容 98
三、创新的途径 99
第二节 新科技运用 100
一、新科技与流通生产力 100
二、当代流通领域高新科技的应用 101
三、电子商务 101
第三节 流通管理现代化 103
一、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103
二、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103
第四节 流通经营全球化 104
一、流通全球化的意义 104
二、流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 105
三、我国流通企业全球化的途径 106
第十章 商品流通文化建设 106
第一节 商业文化 106
一、基本概念 106
二、功能作用 107
三、基本内容 108
四、制导因素 109
第二节 商业道德 109
一、基本概念 109
二、基本内涵 110
三、行为规范 110
第三节 商誉信用 110
一、商誉 110
二、信用 110
第一章 绪论
课程性质
《商品流通概论》是介绍流通领域原理性质的经济学科,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商业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第一节 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
一、商品交换
1.商品
(1)含义: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例如:面包能够充饥;衣服能够御寒;铅笔可供书写等都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的体现。
不同的商品使用价值往往是不一样的。
价值,就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2.商品交换的产生条件
(1)社会分工(前提性条件)
(2)私有制--产品属于不同的人所有(决定性条件)
社会分工(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规模较大的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 生产力水平提高 剩余产品出现(使得商品交换具有了可能性)
私有制--产品属于不同的人所有
3.商品交换的形式
(1)物物交换形式(W-W′)
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例如:1只绵羊=2把石斧
在物物交换形式下,两个商品持有者在彼此看中对方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就以等价的条件进行交换,一旦交换完成,交换过程也随之结束,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也随之终结,市场上的交换关系是孤立的两个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2)简单商品流通形式(W-G-W′)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参与交换的商品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物物交换形式逐渐成了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方便商品交换,货币产生了,商品流通形式由物物交换形式发展为简单商品流通形式了。
为什么随着参与交换的商品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物物交换形式逐渐成了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了呢?为什么货币的产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呢?商品流通形式是怎样由物物交换形式发展为简单商品流通形式的呢?
先后有很多商品都扮演过一般等价物的角色,例如绵羊、布匹、贝壳等等。
金和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去体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时候,货币便产生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就从物物交换形式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形式阶段了。
(3)发达商品流通形式(G-W-Gˊ)
这是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后出现的一种商品交换形式。
商业的产生、商人的出现使得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流通者相分离,最终使商品流通形式由简单商品流通形式发展为发达商品流通形式。 G-W-Gˊ
这种商品交换形式是以买开始的(将货币转化为商品),然后以卖结束的(将商品转化为货币)。
二、商品流通
1.含义: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注意:
(1)不是指某种商品买卖的循环,而是指所有商品交换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与统一的过程。
(2)商品流通有简单商品流通和发达商品流通两种形式。
2.商品流通环节
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
商品流通环节的多与少,对于能否经济合理地组织商品流通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如果商品流通环节过多,即商品在交换过程中经多次转手,流通时间就会相对延长,因而导致流通费用增加,另外层层加价又使商品价格上涨。这一方面加重消费者的不合理的经济负担,起到抑制消费需求的负作用;另一方面会抑制生产的发展,消费需求不振,生产就难以扩大;另外,还会导致商业经济效益的降低。
第二,如果商品流通环节过少,商品流通就难以正常进行。首先,商品流通环节过少,商品流通的时空范围就会相对变小(例如缺少运输环节),因而就难以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其次,如果流通环节过少,就会导致每一环节承担的流通职能超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商品的流通时间反而会延长。
综上所述,适度的商品流通环节是保证商品流通经济、合理进行的前提条件。
标志是:货畅其流(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最短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
三、商品流通过程及其经济作用
商品流通过程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经济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是与生产过程相并立的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经济过程。
(一)商品流通过程的制约因素
1.自然性制约因素。
主要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因时空变换,商品的自然属性必然要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变化。例如商品属于鲜活易腐的,那么在组织这种类型的商品流通时,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就应该选择运输速度较快的方式。
2.经济性制约因素。
(1)商品差价的制约
商业企业组织商品流通的目的是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这主要是通过商品的购销差价和地区差价等加以实现的。例如:同一种商品如果A地的价格比B地的价格高,则该商品会由B地流往A地,反之则会由A地流往B地。
(2)商品供求状况的制约
哪里有商品需求,商品就向哪里流通。
(3)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能使商品流通以更节约、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因而商品流通过程会更加顺利、协调。
3.制度性制约因素。
商品流通过程总是在既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下进行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商品流通应当有利于增进和巩固公有制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
(二)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作用
1.流通过程对生产的作用。
(1)流通对生产的重要反作用
生产过程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
(2)流通的规模、速度对生产的制约作用
(3)流通的状况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
(4)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
2.流通过程对消费的作用。
(1)流通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介
在自然经济中,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无须交换这一中间环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者自产自销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表现为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商品资金占用量增加,流通费用上升等方面。因此,商人与商业便应运而生,也使生产与消费直接交换的联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流通部门就成为生产与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
(2)流通对消费的引导作用
这种引导作用既体现在生产资料的消费上同时也体现在生活资料的消费上。
(3)流通对消费的制约作用
首先,流通规模过小;流通生产力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对消费就会产生制约作用。
其次,流通部门提供的商品结构不符合消费者需要。
如果流通部门向生产部门反映的市场信息不准确或自己进货决策的失误,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就会脱节,消费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
再次,商品价格与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不适应。
3.流通过程对分配的作用。
(1)流通是分配的实现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划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货币形态表现的价值量的分配。只有经过货币与商品相交换,即通过流通过程的转换,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才能得到切实的实现。
(2)流通是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渠道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形成的购买力进入流通领域,使得流通流域的企业取得了商业利润,其中上缴的税金部分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然后向非生产部门进行再分配。
(3)流通对分配的促进和抑制作用
首先,流通过程经济效益的高低,影响着国民收入,从而影响分配的数量。
其次,市场供求状况也制约着分配的实现程度。
4.流通过程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1)流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纽带
在商品经济中,每个生产者都是独立的,因而具体的生产过程是相互分离、互不联系的。但是,社会分工又要求他们必须联系在一起。
(2)流通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
首先,通过价格变动来调节生产和消费。
其次,通过流通过程中的商品储备、调节供求,稳定产销关系。
第二节 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调节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
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变动并趋于同价值相一致,调节着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推动企业努力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生产同社会消费相一致,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平衡。
2.调节商品流通
根据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但是受市场供求的影响,价格经常高于或低于价值。当价格高于价值时会促使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反之,则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与商品流通范围的缩小。
3.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
二、供求规律
(一)商品供给
1.含义: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影响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的变化
(3)生产要素的价格
(4)其他商品的价格
(5)政府的产业政策
(6)企业的预期
(二)商品需求
1.含义: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影响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
(4)消费者偏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
(6)消费者的预期
(7)人口数量的变动
(三)供求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商品供求矛盾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三种表现形式。
1.供求平衡形态
与供求不平衡的两种表现形式相对应有两种市场态势:
一是买方市场。又称买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而买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从市场选择权方面看,消费者集团在市场选择中占据优势,因而在买方市场中形成"消费者主权"。
二是卖方市场。又称卖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从市场选择权方面看,生产者集团在市场选择中占据优势,因而在卖方市场中形成"生产者主权"。
商品供求矛盾所表现出的不平衡,在市场上又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换空间上的差异
即此地多,彼地少。需要通过加强信息沟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
2.交换时间上的差异
即此时多,彼时少。需要通过储存来协调。
3.供求数量上的差异
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供求数量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要求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供求结构上的差异
(四)供求规律的作用
1.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
2.支配着商品的流量和构成
3.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方向和时间
4.支配着生产和消费
三、竞争规律
(一)竞争规律的基本内容
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进行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之所以说竞争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主要是因为商品及其交换具有利益上的排他性特征,这种排他性特征可以从商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二)竞争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特点以及运用这一规律的准则
1.竞争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
第一,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素质
第二,促使市场活跃与繁荣
第三,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
2.竞争规律作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强制性
在商品经济中,买卖双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竞争的支配和制约。
(2)排他性
(3)自发性。
竞争主体大力争取和实现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为此,竞争者必然根据自身对市场状况的实际了解,自主、自发地选择生产什么或经营什么的目标,实行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决策。
(4)不确定性
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二是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 ;三是竞争手段的不确定性;四是竞争结果的不确性。
(5)激励性
(6)风险性
3.运用竞争规律的准则
(1)公正平等的准则
(2)独立自主的准则
(3)选择自由的准则
(4)效益优先的准则
(三)竞争的内容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