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FwGHiARqUrhrWnYagB5Hg

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教材主编:王宁

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版  次:2015年版

课程目录:

绪 论 4

一、“文化”的界定 4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6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7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8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8

知识框架: 8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8

一、地理与人群分布 8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0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11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11

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1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12

三、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12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 12

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12

二、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 13

三、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 13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3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13

知识框架 13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14

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15

三、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15

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17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18

知识框架: 18

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 19

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20

三、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20

四、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2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 22

知识框架: 22

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 22

二、开发江南 24

三、佛教的传播 24

四、民族大融合 25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26

知识框架: 26

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 26

二、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 28

三、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 30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30

知识框架: 30

一、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1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32

三、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 34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36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 36

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36

二、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活动 40

三、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特征 41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42

一、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与分类 42

二、传统日常生活的基本观念 48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 49

一、传统天文物理知识与手工行业知识 49

二、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与文化描述 50

三、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52

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 53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53

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 53

二、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 56

三、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 59

第二节 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60

一、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及其特点 60

二、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 62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66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66

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66

二、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67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67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68

一、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68

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69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70

四、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 72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72

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 72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3

三、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75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75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75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76

三、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77

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78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 78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82

三、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83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84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84

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84

二、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 85

三、汉语汉字的特点 86

四、汉语汉字的传播 87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89

一、语言观念 89

二、汉字观念 90

三、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 92

四、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 93

第三节 利用汉语汉字形成的文化事象 94

一、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 94

二、汉语汉字与民俗 96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98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98

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 98

二、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 99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101

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01

二、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01

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02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 103

第四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07

 

绪 论

  关于考试

  1.各章分值比例:

  绪论5%、文化地理(10%)、文化历史脉络(20%)、生产生活文化(15%)、制度文化(10%)、精神文化(20%),语言文化(10%)、文化交流与现代文化(10%)。各部分分数比例可有3分上下的浮动。

  2.题目难易比例:

  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3.本课程考试命题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4.本课程的考试为闭卷笔答方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知识框架:

  一、“文化”的界定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四、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名称的来源

  “文”

  本义:“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

  ①“文”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论语·雍也》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对妥善处理人的先天自然素质和后天人为修养的关系所发的议论。

  ②“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

  ③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

  本义:改易。

  引申:

  ①“造化”。许慎《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是“一”,解释说:“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是中国古代的宇宙发生说,“造分”与“化成”,就是造化。

  ②自然之演化与人为之教化。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指的是教化。

  中国古代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采用既统一又区分的观察方法。不过,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更多一些。《礼记·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这说明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文化: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名词解释】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这个定义应把握三个要点:【简答】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用一句十分形象的话来概括广义的文化:“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狭义文化:【名词解释】

  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这个定义也要把握三个要点:【简答】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名词解释】

  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属于实用的生产资料,属于物质产品;农具的样式和功能又具有民族和区域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属于文化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用、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例如,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作品,都是体现作者一定的审美观的,但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本身不能称作文化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是文化产品。一切典籍都记载人的思想,但思想未被记载时不能称产品,只有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例如:筷子、碗、勺

  有制造的程序,这是它们的工业属性;

  有使用方法,这是它们的实用功能属性;

  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是它们的医疗保健属性;

  同时,这些食具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们的传说故事以及它们命名的由来等,均属于它们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也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

  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例如,观察捕鱼,可以发现各种捕鱼的方法,在网捕中,又可发现不同样式和大小的渔网;观察舞蹈,可以发现不同的场合、人数、动作、道具等等,每一个具体的状态,都是一种现象。

  也有些现象表现为多种事物的联系性,例如,月晕与风一起出现;凉性的中草药与味道苦的感觉一起出现;在汉字问题上,战国时期文字构形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前后时代;在诗歌题材问题上,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出的现象。现象带有经验性,偏重感性的体验。【选择题】

  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区别“文化现象”)例如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等。【选择题】

  文化思潮: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如“新文化运动”。

  文化政策:

  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拿今天社会来说,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

  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对于这一或那一少数民族本身说来,都是同样重要的;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民俗学家钟敬文,把文学的三大干流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干流,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市民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