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主编:虞崇胜
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
版 次:2012年版
课程目录:
绪 论 3
引论 5
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9
第一节 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 9
第二节 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10
第三节 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12
第四节 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4
第五节 夏商周的官员管理 16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过渡 17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20
第一节 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 20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23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26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29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31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31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33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35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36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 38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38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40
第三节 行政运行于行政监督 42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44
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47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 47
第二节 宋朝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50
第三节 宋朝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51
第四节 宋朝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52
第五节 宋朝行政官员的管理 55
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57
第一节 辽的行政管理 57
第二节 金的行政管理 60
第三节 元的行政管理 63
第七章 明的行政管理 67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67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68
第三节 行政决策及其方式 71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74
第八章 清的行政管理 78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78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81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84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88
引论 91
第九章 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 96
第一节 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96
第二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 100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02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106
第十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 108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08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110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11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113
第五节 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 114
第十一章 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 118
第一节 中央行政体制的频繁变化 118
第二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23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27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131
第十二章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 135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35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138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40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143
第十三章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 147
第一节 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148
第二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150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51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154
第十四章 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 155
第一节 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155
第二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158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59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162
第十五章 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163
第一节 行政体制 163
第二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65
第三节 行政人员的管理 168
第十六章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169
第一节 行政体制 169
第二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71
第三节 行政干部的管理 173
第十七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175
第一节 行政体制 175
第二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78
第三节 干部管理 180
绪 论
绪 论
治国如同驾船。
治大国如烹小鲜。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国家。
自古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治国理论和和治国方略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治国之道。
东汉政论家荀悦(148-209)将其总结为"五政":(理解)
兴农桑以养其生,
审好恶以正其俗,
宣文教以章其化,
立武备以秉其威,
明赏罚以统其法。
这可能是对传统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最简明、最典型的概括。
从总体上讲,传统中国的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为核心的(应用)。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传统中国治国之道中也有制度性精华。(理解: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在政治体制方面(特别是行政体制方面)是有许多建树的。比如,孙中山先生在设计五权宪法时,就是吸取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的精华的。
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及人才选拔制度。它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衰于清末。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传播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也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和最严密的监察制度。从西周的监国到明清的都察院,中国的监察制度越来越严密和规范。
比如,明朝除了正常的监察机关-都察院外,另按行政六部体制新设六科,直辖于皇帝,负责对六部官员的经常性监督。
明朝还设有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
此外,传统中国在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制度、政治与行政决策、执行方面也有许多建树,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中国古代是只有行政而没有政治的,或者说政治与行政是不分的。
孙中山先生认为"政"(即政治)是"众人之事","治"(即行政)是"治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就政治和行政过程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也是重"治道"而轻"政道"的,以治代政,以行政代替政治,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延绵不衰而治国方法不断更新变化的原因所在。
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实是由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系统所独占,整个官僚系统并不是与君主平立或对立的,而根本是臣属于君主的。老百姓对政治则始终漠不关心,除非在民不聊生,走投无路,铤而'叛乱'外,别无其他制衡以君主为轴心的官僚的滥权的途径。
西方政治传统中则是比较重视"政道"而疏于"治道"的。
古希腊留下了许多政治文明遗产,大多数都是属于"政道"的范畴,其中既有关于政治理想的热情歌颂,也有关于政体的精妙设计,还有关于公民大会召开的复杂程序。古希腊人将政治视为自己的生命。
古希腊人认为,只有雅典城邦民主才是政治,而东方专制不是政治。
历史上的中国,不仅政治与行政不分,而且行政与财政也是不分的,甚至行政与立法和司法也是不分的。至于中央朝廷的皇帝,更是集立法、执法、行政、财政甚至宗教大权于一身。这既是君主专制政治的重要特点,也是君主专制政治的内在要求。
而就中国的历史实际来说,这种行政权力支配一切(成因,应用)的政治场景则主要是由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小农的自然经济基础铸就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行政权力支配一切的局面,必须从改变小农的自然经济基础入手,建立和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经济基础。
这种行政权力支配一切的现象还与中国的人治和德治传统有关。如所周知,人治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而且这种人治的观念常常是与德治的主张结合在一起的,所谓"以德配天"和"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两者结合的最简明的说法。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始终缺乏法治的资源,而人治的观念大行其道,以致将国家兴亡、人民安危,都系于个人人格的力量上。
荀子所说的"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典型地说明了传统政治文化重人治轻法治的基本取向。这种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发展。
中国行政史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发展向度:(分析,应用)
其一,由专制而逐步转向民主;
其二,由人治而逐步转向法治;
其三,由崇政而逐步转向限政;
其四,由无序而逐步转向有序。
概括为八个字:"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
-既是中国政治和行政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从中国行政史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引论
上篇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
引论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君主专政两个阶段。
这两个时期的行政管理虽有一些相同的方面,如行政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是一种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
在奴隶制国家里,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
在封建制国家里,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一切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是以皇帝为轴心进行的。
但也应看到,行政管理毕竟要受到不同国体、政体以及其他一些根本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这两个阶段的行政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中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亡于春秋战国之际。
夏朝是初创时期,其行政管理体现出由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向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过渡的性质,遗留有较重的原始社会胎痕。
商朝是发展时期,神权政治盛行,支配着国家行政管理的运行,氏族残留的血缘关系依然是商朝进行行政管理的辅助工具。
周朝是鼎盛时期,创造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基本模式,并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总体来说,整个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呈现出以下特色:(分析,应用)
第一,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核心观点是"君权神授"观念,将天说成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帝王即"天子",以证明王权神授,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并以之配合暴力统治。
中国奴隶社会的神权意识远较封建社会浓重,神事活动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日常政务活动之中,祭祀与战争同被看作是君主的首要职责,祭祀规模宏大,气氛隆重。
第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国家联盟。
中国奴隶制国家采用这种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中国步入阶级社会伊始,就在形式上形成了一个"邦畿千里"的地域性大国,在其封疆之内囊括了成百上千的诸侯与方国,这些小国实际上只是由一些城廓(武装驻点)及所属村落组成,势孤力单,难以自保,需要一个超于诸侯小国之上的外在力量即王权来维持小国寡民的秩序。
但由于当时开发程度、交通状况及管理水平都很低,无法建立起秦汉以后那种中央集权的国家,只能在原有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改变部落联盟的性质,组成君主国的松散国家联盟(分析成因,应用)。
第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中国,表现,理解)。
在中国,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在步入阶级社会后一直被保留下来,并被后世统治者加以改造而得到强化,成为一直制约中国发展的四大绳索之一的族权。
中国奴隶社会以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织政府与王朝,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
第四,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表现形式,识记)。
中国奴隶社会国家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度,自然不可避免地残留有原始民主制的遗风,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
二是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战国,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最重要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分析中西方差异,应用)
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在中国,君主专制体制持续两千多年,而且是唯一的政体形式;而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出多种政体形式,既有领主制、贵族民主制,又有等级代表君主制以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而且其中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仅是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持续时间都很短。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