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00394幼儿园课程》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据虞永平、高教2014版】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jHd4KIWFdIL4j9urNGyNw

 

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394幼儿园课程》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主编:虞永平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  次:2014年版
课程目录: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2
第一节 对课程的理解 2
第二节 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5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设计 10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理念的确立 10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 14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1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的选择 27
第五节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8
第六节 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订 30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 32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概述 32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34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41
第四章 幼儿园课程评价 44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评价概述 44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评价和观念 47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要素 50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实例 54
第五章 常见幼儿园课程类型的设计 59
第一节 核心课程设计--以主题(单元)活动为例 60
第二节 领域课程设计--以学科活动为例 67
第三节 经验课程设计--以区域活动为例 72
第六章 几种典型幼儿园课程方案 81
第一节 蒙台梭利课程 81
第二节 五指活动课程 90
第三节 行为课程 95
第四节 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100
第五节 高瞻课程 106
第六节 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 114
第七节 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 121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课程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媒介与工具。对课程本质的不同回答将使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产生不同的课程行动,进而决定教育的功能能否得以实现。
  换言之,对课程的本质即"课程是什么"的理解是课程设计和实践的逻辑起点。本章中,我们从对课程的理解入手,采用"属+种差"的方法界定幼儿园课程。
  对课程的理解
  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第一节 对课程的理解
  一、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二)不同角度的课程定义
  二、课程类型
  (一)常见的课程类型划分
  (二)我国教育领域对课程内涵的理解
  一、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早在唐代就已有"课程"一词,学者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做的注解-"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大致意思是对于教育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执行,一定要由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使其符合法则和自然规律。
  《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意指学生学习的功课及其进度。可见,古代汉语中的"课程"和当今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比较相似。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1859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其名词形式意为"跑道",即课程就是为学生设计的学习轨道;其动词形式是指"奔跑",即课程可理解为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经验。这两种理解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观。
  (二)不同角度的课程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在人类历史上有百余种对课程的定义,众多课程定义基于不同立场来解释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提供了多个视角。
  "学问"中心课程是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经验"中心课程则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心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隐性课程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隐性课程有如下常规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渠道:
  (1)物质一空间。
  (2)组织一制度。
  (3)文化一心理。
  其国外学者F.M.康纳利(Connelly)和O.兰茨(Lantz)在梳理了各种课程流派的观点之后总结出9类不同的课程定义:
  1.学校设立了一系列潜在的经验来训练儿童和青少年在团体中的思想和行动。这一系列经验被称为课程。
  2.课程是指学习者的所有经验,这些经验是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的。
  3.课程是学校给学生提供普遍而全面的内容或特殊的教学资源,学校以此为学生提供毕业的资格或证书,或为学生提供进入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准备资格。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它涉及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社会环境。
  5.课程即生活和学校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有指导的生活,是男女老少的主动的生命活动。
  6.课程是学习的计划。
  7.课程是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有目的的学习结果。在学校里,它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化重构而得到实施,旨在让学习者在竞争的社会里能持续、自由地成长。
  8.课程包含五个主要方面的学科学习领域:
  a.母语的掌握,语法、文学和写作的系统学习;
  b.数学;
  c.科学;
  d.历史;
  e.外语。
  9.课程是思维水平(基于人的经验)的各种可能的发展。这种思维水平并不显示为结论,而是结论所依赖产生的过程,它必须保证这些结论(作为真理)是有根据或有效的。
  对以上的课程概念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将其大致划分成四类:
  (1)课程即知识:认为课程是按照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依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等编排的教与学的内容,简言之,课程就是教学科目或教学科目的总和。上述⑦⑧属于此类。
  (2)课程即计划: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一种书面文献,是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上述③⑥属于此类。
  (3)课程即活动:认为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科目,还包括学校活动及其进程和安排。上述④⑤属于此类。
  (4)课程即经验: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上述①②⑨属于此类。
  上述不同课程定义的关注点不同,有的强调静态,有的强调动态;有的强调显性,有的强调隐性;有的强调过程,有的强调结果。尽管每一种课程定义都不够全面,但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课程的某些本质,都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重要的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哪种定义。
  二、课程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关于课程类型的划分方式有以下几种: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德育课程(政治、品德类课程)、智育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等)、美育课程(音乐、美术等)、体育课程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广域课程(数学、语言、自然、社会、健康等)、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等。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将课程分为认知性课程(重在促进学习知识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情意性课程(重在学生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4)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将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和应该如何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领悟的课程(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实际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影响,又称为正规和形式课程)和隐性课程(没有列入教育计划,甚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没有意识到但却实际存在的影响)。
  我国教育领域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发生的变化:
  第一,从注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向注重学生主动构建经验。
  以前的课程单纯地以学科内容为基础,过分强调学生对不同科目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的经验和感受,教育往往成为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成了盛装已有知识的容器。转向注重经验建构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形成的感受、体验、想法、经验等都成为其自身知识的一部分,学生成了新知识的"生产者"。
  第二,从强调达成目标转向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随着教育观的逐渐变化,人们意识到教和学的核心价值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实现预期目标--那样可能将教学变成单纯的训练,而是利用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例如在大班活动"制作树叶标本"中,不再过分强调幼儿的作品做得好不好,而是关注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工具使用、设计创意等方面的表现,有针对地进行指导,以期满足其发展需求。
  第三,从只关注分科课程转向开始关注课程的综合化。
  传统课程中,基本均采用清一色的分科设课,如小学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幼儿园的语言、算数、音乐、美术等,这类课程以学科知识作为分类依据,教师容易把握,但它割裂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易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且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参照年幼儿童的认知特点;
  而具有跨学科、综合化特点的课程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模糊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弥补了分科课程的不足。
  第四,从只强调显性课程转向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是指那些在学校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获得的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包括学校物质环境、组织制度和心理文化等。
  重视隐性课程反映了从更整体、更全面的视角看待课程,有助于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教育功能。
  习题练习
  1.被认为导致教育实践的"教师中心"的课程观是( )。
  A.学科课程观
  B.经验课程观
  C.活动课程观
  D.目标课程观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被认为导致教育实践的"教师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科课程观。
  2.强调儿童经验的丰富的课程是( )。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强调儿童经验的丰富的课程是广域课程。
  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例如,在语文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化学与生物等相邻学科之间确定科际联系点,使各学科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A+B=A+B)
  融合课程是指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与相关课程不同,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A+B=AB)
  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课程,在范围上比融合课程要大。例如,社会研究课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人类学等有关学科内容。(A+B+C+D+……=N)
  核心课程是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由一位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例如,以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社会组织和管理、娱乐和审美活动等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主题设计的课程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