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新闻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6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我国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A.19世纪20年代B.20世纪2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也可归入
A.新闻理论范畴B.传播理论范畴
C.传播心理学范畴D.新闻业务范畴
3.处于新闻源的特殊地位、同时作为新闻活动最直接启动者的是
A.采访对象B.记者C.播音员D.编辑
4.对信息进行过滤,具有“单线加工特点”的心理活动是
A.认知B.记忆C.思维D.注意
5.容易引起角色扮演者心理紧张、不平衡的情况是
A.角色冲突B.角色互换
C.角色期望D.角色规定
6.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下列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动机B.想象C.意志D.性格
7.考察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
A.新闻管理者B.一线记者
C.新闻编辑D.播音员和主持人
8.作为比较稳定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起制约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
A.动机B.意志C.情感D.性格
9.能随机应变地在新闻事实中找独特的采写“点子”,这说明新闻敏感具有
A.典型性B.灵活性C.敏捷性D.变通性
10.“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定势效应D.近因效应
11.作为一项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完成好的综合脑力劳动,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呈现出
A.完整性B.深刻性C.独立性D.逻辑性
12.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C.常规思维D.创造性思维
13.提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两种认知方式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班杜拉C.米德D.威特金
14.新闻作品中的平庸之作、浅薄之作往往忽视报道对象与社会的联系,缺少
A.引导意识B.全局意识C.受众意识D.学习意识
15.准确、严谨、及时的主持风格适合的节目类型是
A.新闻类谈话节目B.服务类节目
C.新闻播报类节目D.综艺类节目
16.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思维和语言的
A.灵活性B.流畅性
C.独创性D.稳定性
17.作为新闻传播的信宿,一切新闻传播行为的终极目标是
A.新闻传播者B.新闻媒介
C.新闻受众D.新闻作品
18.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并长期存在的群体,即是
A.有组织群体B.无组织群体
C.自然的群体D.小群体
19.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的说服方式是
A.单方面论证B.多方面论证
C.结论的得出D.结论的引出
20.“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和痛苦”,这种心理防卫机制被称为
A.用幽默法化解矛盾B.甜柠檬心理
C.酸葡萄心理D.精神升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等人提出的现代心理学研究理论模式包括
A.神经生物学B.行为主义心理学C.精神分析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E.认知心理学
22.新闻敏感的思维特点包括
A.顿悟性B.灵活性C.完整性
D.敏捷性E.创造性
23.新闻编辑作为最后的把关人,必须重视的社会制约因素包括
A.决策者的既定方针与现行政策
B.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
C.受众的需求
D.社会团体的利益诉求
E.传播者团体的规范
24.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是
A.受众原有的心理
B.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
C.人际传播信息的刺激
D.受众的传播行为
E.受众的认知
25.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具体说来,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
A.意志行为一致的能力
B.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C.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D.处理、应付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E.自我认知的能力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新闻心理
27.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
28.反应时
29.睡眠者效应
30.亚健康状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换及其形式。
32.筒述心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模型。
33.如何理解编辑职业道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裳?
34.播音员和主持人如何恰当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受众?
35.可信性的含义是什么?在新闻宣传中,有哪些常用的增强媒介可信性的方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6.结合实例,论述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互动及可以利用的互动条件。
37.结合实例,论述理性思维的含义及其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六、应用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38.材料:
2015年以来,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多地学校发现“异味跑道、异味操场”。孩子们因此过敏、流鼻血、头晕、呕吐,深受其苦。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经深入追踪调查,以《谁制造了“毒跑道”》为题播发专题报道,揭示毒跑道的原料是废弃的电缆、轮胎和不明胶水,毒跑道就是用这些未经特殊处理的原料制成的“三无产品”。节目播出后,各地观众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央视此举值得赞赏:有的却摆责央视只关注原料问题而忽略了社会监管问题,有的表示痛恨无良商家,有的认为亟需出台塑胶跑道生产标准。
要求:请从新闻受众的动机和兴趣、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认同以及受众的逆反
心理等角度,对上述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