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00886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据朱家雄、东北师大2003版】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gEEC4FIbRK4rsdjomflJA

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0886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主编:朱家雄

出 版 社:东北师大

版  次:2003年版

课程目录: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2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2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4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内容 7

第二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8

第一节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8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9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11

第四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性因素 12

第三章 幼托机构中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4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 14

第二节 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17

第三节 与情绪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19

第四节 与品行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22

第五节 与语言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23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 25

0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概述 25

0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方法 25

0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工具 28

第五章 对学前特殊儿童需求和教育的评估 31

01 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准备 31

02 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实施 32

03 学前特殊儿童学习能力评估中的概念 33

04 学前特殊儿童学习能力评估的主要工具 33

第六章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概述 34

01 心理辅导概念 34

02 心理辅导的发展历史 35

03 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36

04 心理辅导的基本过程 37

第七章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三种理论和方法 42

第一节 精神动力学理论及精神分析疗法 42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和行为疗法 47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和来访者中心心理辅导 50

第一节 个体心理学的总体论 53

第二节 个体心理学的辅导理论 54

第三节 实际的辅导方法 56

第九章 沟通分析理论及辅导方法 58

第一节 沟通分析的总体论 58

第二节 沟通分析的辅导理论 59

第三节 实际的辅导方向 64

第十章 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治疗的理论及方法 66

第一节 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治疗的总体论 66

第二节 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治疗的辅导理论 68

第三节 实际的辅导方法 70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特点 75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点 75

第二节 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三种理论 77

第三节 托幼机构中的心理辅导 83

第十二章 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辅导的主要方法 84

第一节 游戏疗法 84

第二节 沙箱疗法 87

第三节 行为治疗法 89

第四节 团体疗法 94

第五节 家庭疗法 95

第十三章 学前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 96

第一节 学前特殊儿童概述 96

第二节 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 98

第三节 给学前特殊儿童的家长和教师的心理支持辅导 101

第十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02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102

第二节 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104

第三节 托幼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05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指的就是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寻找对心理产生有害作用的根源,增进人的心理效能及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广义)

  2.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狭义)

  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应该身体健康,而且应该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使学前儿童做到自身健康,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保健。

  二、健康的由来

  (一)我国古代的论述

  祖国医学重视精神摄生,即精神卫生,通过摄生养性达到心身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战国时代成书的医学经典《内经》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文字提出预防疾病除了应注意气象变化外,还要注意保持情绪愉快和稳定,防止过度的情绪变化。祖国医学关于心理健康的诸多精辟论述,至今对心理健康仍有指导作用。

  (二)现代心理健康的由来

  在国外,心理健康的思想源于古希腊时代。一般认为,皮耐尔(Pinel)在 1792年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是提倡心理健康的历史起点。然而,现代心理健康发源于本世纪初,是由一位名叫比尔斯(G.W.Beers)的美国人倡导的。

  (三)心理健康组织的缘起

  皮尔斯“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于 1908年 3 月出版。该书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美国,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

  1.心理健康组织的成立

  1908年5月,由比尔斯发起,在美国康涅狄克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这是心理健康运动开始的标志。1909年2月,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健康委员会”。1917年,出版了《心理健康》季刊。

  2. 国际心理健康的发展

  1919年以后,比尔斯等心理卫生事业的推行者们积极酝酿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的国际组织,几经磋商,终于在1930年5月5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

  1959—1960年,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全世界人民重视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当今,心理健康的主要着眼点已不再是心理疾病和心理缺陷的治疗或精神病患者待遇的改善,而是健康人的心理保健,从根本上杜绝心理疾病和心理缺陷的产生。

  3.我国的心理健康组织的发展

  在国际心理卫生运动日趋发展的影响下,心理卫生在我国也被倡导并得到了发展。从30年代起,我国的一些心理学者就热衷于心理健康事业,在大学里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出版了一些心理健康的著作。1936年4月,我国部分心理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医生及社会知名人士共228人在南京发起了“中国心理健康协会”。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特征

  1.英格里西的观点

  英格里西将心理健康看作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给自身带来快乐。

  2.斯科特的观点

  斯科特(Scott)在考察了文化心理之后,从自我感觉良好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健康的许多特征,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一般的适应能力;2自我满足的能力;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4智慧能力;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6创造性;7自主性;8完全成熟;9对自己的有益态度;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但是,斯科特认为,任何人都可能反对把其中某些特征看作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能按照个人的观点增加一些其他的标准。

  3.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曼(Mittelman)对心理健康列出了十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计;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护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与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4.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特征

  在对心理健康的含义进行探讨时,首先应该考虑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要求,各种心理特征对心理健康的相对重要性,不同程度地取决于社会背景及个体在各种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

  其次,应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的目标是根据个体的情况,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各种不适应性行为,使各种心理活动更趋协调。

  最后,应以现实的观点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并不是毫无瑕疵、具有健康心理的所有特征,倘若缺乏某些健康心理的特征但仍能适应社会生活,也应视为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心理健康即正常状态,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判断正常或异常:

  1.统计学的标准

  2.病理学的标准

  3.理想状态的标准

  4.适应过程的标准

  1.统计学的标准

  这一判断标准将“正常”看作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