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端于英美等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的是()
>A.>“新行政管理”运动
>B.>“新公共服务”运动
>C.>“新公共管理”运动
>D.>“新公共事务”运动
>2.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在《()》一文,这成为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A.行政之研究
>B.>政治与行政
>C.>政治学原理
>D.>行政学原理
>3.>一般说来,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是政府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
>A.>职业化
>B.>技术化
>C.>社会化
>D.>规范化
>4.>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主张()的代表人物之一。()
>A.>政府不干预
>B.>政府干预
>C.>限制政府干预
>D.>政府应干预
>5.>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全能的政府”的理论预设之上的。就其性质来说,也可称之为“()”。()
>A.>命令经济
>B.>政府经济
>C.>制度经济
>D.>社会经济
>6.>公共选择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主张将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中,其基本观点是对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A.>理性人
>B.>经济人
>C.>社会人
>D.>伦理人
>7.>在政策规划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认识影响政策规划的环境因素,灵活客观地选择规划方案。这一原则是()
>A.>系统原则
>B.>权变原则
>C.>公正原则
>D.>优化原则
>8.>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及其法律化诉求,就是公共政策的()
>A.规范化
>B.>正当化
>C.>制度化
>D.>合法化
>9.>公共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动,主动对自己原有状态加以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是()
>A.>公共组织变迁
>B.>公共组织学习
>C.>公共组织变革
>D.>公共组织调整
>10.>在行政组织的结构形式中,直线结构形式与职能结构形式相结合的结果是()
>A.>网络式结构
>B.>矩阵式结构
>C.>扁平式结构
>D.>直线—职能式结构
>11.>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形成于19世纪的(),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A.>英国
>B.>德国
>C.>荷兰
>D.>法国
>12.>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它属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内个体的不断更替和劳动力耗费—劳动力生产—劳动力再耗费—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得以实现。()
>A.>非再生资源
>B.>再生性资源
>C.>社会性资源
>D.>非社会性资源
>13.>基数预算也称(),是指新的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旧的财政年度实际收支数额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财政年度经济发展状况和收支供求的变化,加以调整而确定的预算。()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增量预算
>D.>零基预算
>14.>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二是()
>A.>政府向社会和公民公开信息
>B.>政府有选择性地向某一特定人群公开信息
>C.>政府向全体公民公开信息
>D.>政府向国内、国外公开信息
>15.>理论上,“寻租”是政府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寻租”是指一切利用()大发横财的行为和活动。()
>A.>行政资源
>B.>政治资源
>C.>行政权力
>D.>行政权利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公共组织
>2.>国家预算
>3.>政策评估
>4.>公民知情权
>5.>公共管理伦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简述公共管理视角中绩效管理的一般内容。
>2.>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换?
>3.>公共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17分)
>结合我国社会转型实际,论述当代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运用所学公共管理原理回答相关问题。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该材料,当然也可作必要的延伸,但必须观点正确、自圆其说。
>当下中国处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而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显然主要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是一个政府“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指出的,“有些领导脑子里面就只有发展经济,社会建设有什么问题以后再说!文化建设有什么问题以后再说!污染怎么样以后再说!经济上要干的事,千方百计!生活上有什么问题,也要先生产后生活。”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理解成唯经济建设中心,政府强势主导经济增长,荒废了社会治理的天职,社会问题丛生自是顺理成章。
>政府强势主导的片面的经济增长,必然伴生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导致高昂的社会成本。为什么经济对外依附性过强的局面难于改变?是因为内需没有拉动。为什么内需不能拉动?是因为普通民众长期的低工资低福利。如果说低工资是我们民族企业的一个国际竞争优势,不宜于过早放弃这个优势,那么,由此造成的普通民众的实际收入的降低,本应由国家提供的普遍福利来弥补。而事实上,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税收和财政的高速增长,国家并不是没有钱来提供普遍福利。但普遍福利一直缺位,本应是国家作为主要出资者的全民社会保障,却主要靠商业性的社会保险来替代,普遍福利的负担就这样转嫁给了企业和劳动者,使劳动者并没有多少实际受益,也使企业更加不堪负荷。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普遍福利难以实现?高昂的行政成本及腐败成本当然是制约因素,但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还在于项目拉动、投资拉动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实质改变。在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观念的主导下,不顾一切保增长,集中一切资源用于拉动增长,就成了政府的主导思维。
>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的经济增长,即唯经济建设中心,所不顾的主要是基本权利,所不惜的代价主要是人的代价。只有自由的发展才会最终导向发展的自由,不自由的发展,最终不免导向发展的歧途,即人的负发展、社会的负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提升普通民众的生活品质没有多少关系,与普通民众的生活需要没有多少关系,不能让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受益,那么受益的就只会是极少数。权利的倒金字塔结构,就带来利益的倒金字塔结构,构成我们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出现这样一个悖论: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是增长,就愈是冀望经济增长来解决;而高危运行的经济愈是增长,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就愈多,社会矛盾和冲突就愈是加剧。社会就这样走入了恶性循环。
>这样的恶性循环是该到终结的时候了。经济增长不能不顾一切,冲击一切。只有愿意接受基本权利制衡的经济增长,只有愿意与普遍自由和普遍幸福并进的经济增长,只有这种人性化的经济增长,友善的经济增长,才是有生命力的增长,才是永续的增长。片面的经济增长固然可持续一时,但这种社会成本尤其是人心成本巨高的增长,最终是要遭遇天花板的。趁着当下经济态势稳定,政府力量强大,及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使经济增长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犹为未晚。
>(1)请分析“政府主导”经济增长模式与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的关系。
>(2)为克服经济增长与社会矛盾加剧的“悖论”,你认为当下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