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据刘瑞复、左鹏、高教2018版】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lFDDb61eew7n9yCSiVskQ

笔记讲义

课程名字: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学考试学习读本》基础精讲课程讲义【笔记】

依据教材版本: 

教材主编:刘瑞复、左鹏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  次:2018年版

课程目录:

第一章 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2

第一节 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2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

第三节 人生道路上的若干关系 12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16

第一节 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16

第二节 科学的理想信念 20

第三节 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23

第三章 倾注对袓国的忠诚与热爱 26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26

第二节 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30

第三节 做新时代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33

第四章 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36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37

第二节 继承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41

第二节 继承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43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45

第五章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49

第一节 遵守社会公德 49

第二节 遵守职业道德 53

第三节 遵守家庭美德 56

第四节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58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61

第一节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61

第二节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 66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70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75

第一节 法学基本知识 75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80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84

第八章 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89

第一节 我国的宪法法律制度 90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 98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 109

 

 

第一章 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教材导读

  本章主要介绍人的本质和人生观的基本问题,以帮助大学生把握人生方向,走好人生道路。科学认识人的本质,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本前提。在中外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对人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解答。这一解答为我们走出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要追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走好人生道路,需要协调好人与自然、自我生理与心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多种复杂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

  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追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我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学说

  1.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学说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告子“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还有人性有善有恶论、人性善恶混杂论和人性三品论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互有差别甚至互相对立,但都认为人性和人的本质是先天具有的,不是后天形成的,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潭,因而从根本上说都是错误的。

  2.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学说

  苏格拉底“一个能够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亚里士多德“政治动物”

  近代欧洲的自然人性论者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追求幸福和快乐、逃避痛苦和灾难。

  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自私的,“人对人就像狼一样”。

  霍尔巴赫指出,人的本性是爱自己,爱别人只是爱自己、使自己得到幸福的手段。

  卢梭认为,天所赋予人的权利就是自利自爱,这个权利是不可侵犯、不可放弃的。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峰。

  黑格尔的人性论把人看成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建立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揭示了现实的、肉体的人的本性,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使他离开人的社会性抽象地确定人的本质,因此也不可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基于本能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等。

  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也要进行新陈代谢、繁衍后代,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属性。离开了自然属性,作为个体的人就无法存活,作为类群的人就无法延续,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正如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2.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意识、思维、语言等。

  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是以劳动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人类在脱离动物状态而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人在劳动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要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因此,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从事劳动的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产生了语言,发展了意识和高级思维活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

  3.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属性,但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自然属性尽管任何正常人都具有,而且看得见、摸得着,但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只能把人和非生物区别开来,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社会属性不仅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制约和决定着人的自然属性。

  举例:食欲、性欲、求生自保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般来说,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人与动物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在于人的生产劳动。正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既有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也有思想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两类社会关系盘根错节、交叉纠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每一个人从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人最初接触的是家庭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社会面扩大又发生了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举例:坐标系

  (三)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是由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的,由于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并不断发展着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必然是具体的,这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

  举例: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可以从哪三个层面来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

  三、走出“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人性自私论”有哪些认识误区?(为什么说“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第一,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根本属性。有人说:“自私是一种广义的哲学概念,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在动物那里表现为自保,在人那里表现为自私。”确实,动物和人都有自保的本能,这是动物和人共有的自然属性。比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会本能地反抗或逃遁;人遇到危险时,也知道趋利避害。

  但是,自保的自然属性与自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否则就无法解释同样具有自然欲望的人,为什么有的高尚、有的卑微、有的堕落。这种情形,恰恰证明不同的人对于本能的实现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就是人们的道德和价值选择。把这种本来是人后天选择的结果当成人先天具有的必然性,实际上是在为一些人的自私作辩护。自私不是人的自然属性,更不是人的本性。把自私当作人的本性,就是把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把历史的、具体的人的自私等同于永恒的、抽象的人性自私。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自私思想、自私行为的人。如果就此得出“人性自私”的结论,那就是随意解说历史、裁剪现实了。自私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私有制还没有产生,人们头脑中自然也没有反映这种社会存在的私有意识。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头脑中开始有了私有意识、自私观念。未来随着私有制的灭亡,自私观念也将逐渐退出人们的头脑。

  至于当前我国一些人头脑中存有的自私观念,既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一种反映,也是历史上封建思想遗毒和现实中西方思想渗透的一种体现。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私的人,但也都涌现过许多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从他们身上,很难看到自私的思想、自私的行为。即使我们普通人,平日也会有许多无私的想法、无私的举动。

  第三,把个人的正当利益等同于自私自利。

  为了论证所谓的“人性自私”,有人专拿雷锋等英模人物来说事,说“雷锋再无私、再高尚,但他也领了国家发的津贴,穿了国家发的衣服,所以,英模人物跟普通人一样,都有自私的一面”。其实,这种说法混淆了个人正当利益和自私自利的区别。马克思指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而任何利益的实现,都不能脱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就是自私自利,是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的。

  如果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甚至增进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这都是个人的正当利益,马克思主义坚决维护。“人性自私”论者脱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把任何个人利益的实现都说成是自私,这就混淆了概念,误导了思想。

  第四,以“合理”二字掩盖利己主义的实质。

  利己主义因其鲜明的“个人中心”、极端的自私目的,经常受到人们垢病。为了给利己主义正名,有人打出“合理利己主义”的旗号,主张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中追求个人利益,好像这样追求个人利益就正当了。殊不知,“合理利己主义”仍然没有抽掉“人性自私”的逻辑前提,仍然坚持自己是目的,别人只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只不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给别人一些好处。试想,如果一个人不想或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了,还需要别人作为手段吗?还会给别人一些好处吗?

  “合理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说法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同样是把“为自己”当作目的,“为别人”只是“为自己”的“副产品”而已。当然,在现实中也不排除这样的巧合:一个人在利己的动机下做出了利他的事情,但这种现象往往是偶然的。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都怀着利己的动机,怎么能指望他总是产生利他的效果?

  因此,“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终归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伪装。

  讨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