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ForZ6mTpIX7VyqIbIDK-g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

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 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

来源。它们的代表人分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4.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同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是社

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形成。

6.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7.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

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

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

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对这

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0.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一元论与二

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11.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气说),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机械

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且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

样的统一。而且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

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4.实践的含义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

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1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16.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成,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

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0.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23.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反映了事

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4.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25.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6.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

27.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2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9.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0.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3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有局限性的,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32.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

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34.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对军事政治的影响。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

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36.生产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7.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即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序列(三种社会形态划分):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3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

的具体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40.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可以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

41.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42.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3.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44.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45.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4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4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9.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

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50.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5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5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够创造出

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5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4.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55.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56.资本的本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

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

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57.剩余价值产生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

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58.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多得的那部分剩余

价值。

59.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

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60.资本流通包括单个资本的流通和社会资本的流通。

61.单个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

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62.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生产资本中

固定资本的比重大,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反之则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成正比。在一年内,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也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少,年剩

余价值率也越低。

6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64.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65.经济危机期的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

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66.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与此相适应,剩余价值的具体

形式,包括产业利润(工业利润和农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农业地租等形式。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是其

他各种资本和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

67.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68.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

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69.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

业资本家也获得平均利润。

70.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

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这部分平均利润分为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和

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

71.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银行资本的构成:自有资本;借入资本。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是相对

于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来说的,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72.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平均利润形式由农业资本家所占有,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由农业资本

家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7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

义的国家制度(核心)、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

74.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政体主要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75.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又称为国会或议院掌握立法权,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

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资产阶级民主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统治方法和手段,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服务。

7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77.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利己

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

78.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可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二战后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

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

79.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且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在自由竞争中产生、在自由竞争规律的作用

下实现的。

80.20 世纪上半期,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 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混

合联合企业的兴起。垄断组织的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生产和市场,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血汗,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工

具。

81.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82.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

83.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

间的自由竞争,等等。

8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

8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发展。

86.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形态上来看有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

本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则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类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

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87.资本输出量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变化和国家资本的输出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且多采取所谓援助

的方式进行。

88.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为主。

89.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90.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的国有

经济、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等都是这种非爆发式质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

91.列宁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92.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步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的

苏联模式。

9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9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

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

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95.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96.列宁把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邓小平把社会

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7.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9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它的根

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99.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

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100.个人消费品相应地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

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101.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的和谐。

10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103.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104.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

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

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

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05.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2)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3)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4)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06.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07.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物质是

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客观实在

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0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

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的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4)

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0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110.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

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

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现实意义: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②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

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步伐。

1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辩证关系:(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

的斗争性是绝对的;(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优势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

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方法论及意义:(1)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

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2)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的时期,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

义发展;另一方面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无法坚持。

1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因为:(1)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

物的基础;(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1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关系:(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

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

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

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114.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质,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

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

会犯一点论的错误。(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

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

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115.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互相渗

透。现实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

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

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116.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辩证关系:(1)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方面,是有区别的。(2)内容和和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

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重要意

义:(1)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在新的形式或利用旧的形式。(2)在观察和

处理问题是,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11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

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

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

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

断推向前进。

11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③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119.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1)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2)认识关系。这是指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认识的主

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1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

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

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12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23.真理的含义: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①真理是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2)真理的相对性含义:①真理的认识在广度

上是有限的。②任何真理在认识上有待于深化。

12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125.真理与价值的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1)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

的满足,两者是对立的。(2)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从而满足人的需求,就是真理的价值属性;

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真理和价值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

功能上:(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126.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27.社会意识的构成:

(1)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

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和非意识形态两类;(3)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12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29.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的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

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3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为: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

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

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

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13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

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

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

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与经济基础不

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132.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

(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

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

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

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3)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不需要采

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133.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1)劳动是人的本质。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自己所必需的物

质生活资料;(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134.人民群众范畴以及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

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35.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

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就是立足国情,根据生产力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

分和环节,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3)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改革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

境中有序地、渐进地进行的。

13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个决定条件:

(1)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2)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137.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比,

实现优胜劣汰。

138.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

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以英国最典型。圈地运动、羊吃人等。

13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14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2)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

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14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

(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

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

程。

142.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14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

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144.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1)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

剩余价值(m)。

14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4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

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

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为资本主义私有

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

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

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

147.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48.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不断发展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1)经济全球化的本

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2)促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①现代科技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国际经济联

系更加密切。②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③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加。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的全球化,贸

易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

149.垄断产生后竞争仍然在的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

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

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

关系。

150.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1)竞争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

和后果不同;(4)竞争的范围不同。

151.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

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

域;(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

控;(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5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③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的宏观调控。

153.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和主要目标:

(1)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2)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

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

15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

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资本主义国家对

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

干预。

155.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

(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

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银行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

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的作用:①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②国外资本主义

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156.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积极影响;(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

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15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

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这

种趋势缓和了阶级矛盾;(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

和法制制度。此外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

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158.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的原因: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

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159.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原因: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2)作为发展中

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

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160.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

的特点。(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3)在社会主义的实

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16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2)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

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16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

的特点。(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3)在社会主义的实

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16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的原因:

(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

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

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

进的精神航标。(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①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②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

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所以,实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拜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164.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全人类彻底解放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其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

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

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

主人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