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4HmIzXyc5i1svyFcL14Vg

 

 重点提示

  (1)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5)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6)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一节 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即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论述)

  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选择)。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

  (1)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建国以后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政治体制,虽起到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其种种弊端日益显露,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压抑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妨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须改革僵化的体制,建立新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2)“文革”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到了崩溃边缘)全面纠正“文革”错误是大势所趋。

  (3)原有体制不适应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经济。(新技术革命使世界经济向着更快、更紧密方向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难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滞后,与发达国家、乃至周边国家及地区差距拉大),因此,必须改革开放,方能迎头赶上。

  (4)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也有利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20世纪70年代以后,和平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中国有可能获得对外开放的环境。

  2.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开启的改革开放极大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力保障,中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4年的63.6万亿人民币,从世界第十位提高到第二位,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有了巨大进步和变化)。

  (2)(结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选择)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从改革的目的讲:革命和改革的目的都是要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从改革的深度上讲: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包括经济体制,也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3)从改革的广度上讲: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综上所述:

  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命。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把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则是通过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但是,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国内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推进理论实践创新。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凝聚共识、科学决策,形成改革合力。

  三、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选择)

  1.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已发生重大转变,其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改革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依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举措(论述)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选择)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选择)

  (2)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六个围绕”举措)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社会)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建)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选择)

  改革、发展和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三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是必由之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稳定是前提。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选择或简答)

  (1)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研究各个领域改革关联性、各项改革措施耦合性、可行性、协调一致性)

  (2)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历史证明,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住稳定这个前提。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5)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中国人民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1)关于“改革”和“开放”的语词使用:

  改革是个宏观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就是一种改革。邓小平曾经谈到“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开放政策,实际就是将原来内部和外部的封闭状态变为开放状态,这就是改革。有时候用“改革开放”,有时候单用“改革”,也包含了开放在内。

  邓小平1980年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表述,对外开放的含义是:发展国际分工、国际合作,特别是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外向型经济。

  (2)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简答)

  (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明显呈国际化和世界性。这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开放性型经济,必然要求市场不断扩大,从区域到国内、从国内到世界范围。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世界上任何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不可能掌握一切先进科技和生产工艺,生产本国所需的所有产品)。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唐、宋、元曾有过对外开放,但明末清初开始闭关锁国,因闭关自守而失去中外交流的机会,致使中国在西方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全面落伍,进而遭受列强欺侮,这是中国的近代史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新中国建立后,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贸、政治上的封锁,中国除与苏联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保持交往外,并不具备全面开放、特别是对发达国家开放的外部条件。“文革”中,基本是关门搞建设,结果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三中全会后,主动全面对外开放。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论述)

  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潮流)

  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中国曾有因长期闭关自守而导致落伍的历史经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能将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所以,坚持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选择)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1.开放的历程和格局(选择)

  1)建立经济特区

  ●1979年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最初叫特区,1985年改称“经济特区”,邓小平两次亲临经济特区并对特区政策和成就给以高度肯定),1988年建海南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含义(选择)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外贸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

  中国经济特区的性质:特区的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性质不同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社”,不姓“资”。

  ●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特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2)很好地发挥了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四个“窗口”的作用。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4)经济特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980年决定开放从大连到北海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90年决策开发并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30年来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交通沿线、沿江和沿边地带的立体交叉开放模式。开放深度也在增加,“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得益彰。。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三、全面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1.当今对外开放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1)从国际看

  ①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②世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东升西降”)

  ③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④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和期待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2)从国内看

  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具备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水平的基础和条件。

  ②但开放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削弱,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任务艰巨,对外开放的层次、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

  2.全面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的举措

  ①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②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

  ●放宽投资准入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