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oti - 为您精心整理的免费考资集中营!

爱考题软件下载学习站

自考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上)

完整版:进入查看
课程详情
所有年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4HmIzXyc5i1svyFcL14Vg

 

 重点提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选择)

  看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看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前,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脱离国情,全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限制和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直到中共十五大,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2012年中共十八大继续强调这一基本制度并进一步指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简答)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和道路。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从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不平衡,多层次;与此相适应,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不能离开生产力状况抽象地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只要是“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同样要鼓励支持引导。这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一个重要结论。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为什么必须坚持共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简答)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2)公有制经济含义和范围(选择)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选择)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

  ③以上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由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选择)

  所有制实现形式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3.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范围(选择)

  

  (2)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供大量产品和服务,丰富市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利社会稳定

  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

  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端(选择)

  社会主义建成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高效整合资源,迅速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一个很长时间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选择)。(1979年11月,邓小平指出“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式提出要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2年十二大肯定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鉴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社会各界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性质等问题的激烈争论(其焦点就是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为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简答)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选择)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论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公有制内部必然实行按劳分配)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与非公有制经济对应的是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公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也决定了在公有制内部也存在一定的非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各种生产要素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要素的所有者也要据此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类(选择)

  ●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如个体劳动者的收入)

  按劳动力的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

  ●资产收益和资本的利得(红利、股息、利息、债息、租金等,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凭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等)

  ●因提供技术、信息等所获得的收入(如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

  ①所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③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其所有者获得一定的收入,才能提高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深化分配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①“先富”和“共富”的统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让劳动及其他等要素参与分配,承认差别,可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效率,增加社会总财富,为在更高层次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但收入差距过大,也会挫伤劳动者积极性,所以必须在公平公正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高效率。

  (2)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健全由生产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以全球视野,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大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相协调、同步发展的道路。)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对中国特色政治建设的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007年十七大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完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被历史和人民所选择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其发展和完善依然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中国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人民是建设事业的主体,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将在法制的轨道上,通过依法治国实现。党的执政活动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民主专政

  (1)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选择)

  (2)人民民主专政的鲜明中国特点(简答)

  

  

  这主要表现在它们性质、作用、职能、历史使命相同。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最好政体。(选择)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特点(简答)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体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政权机构,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意志决定国家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

  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主要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来管理国家。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的代表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中切实贯彻实行。

  (3)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十八大指出: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的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等等)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简答)

  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能够在广泛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同时,确保对国家的统一领导,快速决策,减少内耗,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在这一制度下,各民主党派选派代表直接参加政权,或以政党形式参与民主协商、监督,提出意见建议。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独特优势。

  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是团结和合作,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总之,这种独特的党际关系具有很强的社会整合功能,便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得矛盾和问题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妥善化解。

  (3)“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强调了推动协商民主实践的主要措施:

  ①构建持续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部门和组织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

  ②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的制度。

  ③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协的三大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选择)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并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力

  (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征(简答)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而建立的。

  ②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禁止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③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

  ④作为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⑤宪法是整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同样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范畴

  (2)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具体形式(选择)

  ①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成果,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实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其主要内容)

  (2)在城市:主要实行以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为基本内容的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3)在企事业单位:主要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实行依法治国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选择)

  ②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 ●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 ●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选择)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⑤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完善立法体制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建设法治中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概念,强调建设法治中国。(选择)

  ②建设法治中国的举措

  ●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实现的基本原则

  (选择)

  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政治体制的概念: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国后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政治体制需要进行改革。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体看: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第三,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人民广泛参与;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十八大报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的各项政治权利。

  ●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发展基层民主



点击进入查看本科目历年真题及答案


课程导航
加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考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