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编制与管理(1)
温馨提示
:①建议您使用谷歌浏览器来学习本内容,否则答题后无法交卷评分!若您使用的是搜狗/360/百度等浏览器,请将浏览器设置为高速/极速模式。 ②本版本为网页
免费版
,答题完成后,
点击网页顶部的交卷,错题会以红色标注
,您可下载电脑版[
可即时评分/组卷测试/错题收藏/
]! 课程学习包:Pc版习题软件【可即时评分/组卷测试/错题收藏】+当年多校全程视频课程。查看详情::
点击进入
发展规划编制与管理(1)
单项选择题[试题制作:zk.ikaoti.cn][微信公众号:ikaoti];
1. 专项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相衔接。
A、市级规划
B、局部规划
C、总体规划
D、专项规划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专项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参见教材P157。
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由()组成。 (2012年真题)
A、三级、三类
B、三级、四类
C、四级、三类
D、四级、四类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A
我国的规划体系由三级、三类规划组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参见教材P156~157。
3. ()类规划是我国的规划体系组成之一。
A、一
B、二
C、三
D、四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我国的规划体系由三级、三类规划组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参见教材P156~157。
4. 市县级规划是我国规划体系中的()。
A、前端规划
B、末端规划
C、前期规划
D、后期规划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B
市县级规划是指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所辖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或其特定行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市县级规划是我国规划体系中的末端规划。参见教材P157。
5. 下列不属于专项规划的是()。
A、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B、基础设施发展建设规划
C、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D、科技教育发展规划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专项规划是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编制的规划,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基础设施发展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等。参见教材P157。
6. 在我国的规划体系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A、总体规划
B、区域规划
C、专项规划
D、市县级规划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B
区域规划是比较薄弱环节。参见教材P157。
7.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的规划体系由()规划组成。(2010年真题)
A、二级、二类
B、二级、三类
C、三级、三类
D、三级、四类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分为三级三类。三级规划是国家级规划、省级规划和市县级规划,三类规划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参见教材P156。
8. 对于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人数,在国家级、省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应当不少于()。
A、1/3
B、1/4
C、1/5
D、1/6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A
对国家级、省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人数应当不少于1/3。参见教材P162。
9. 总体规划草案由省级人民政府报()审议批准。
A、市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县级人民代表大会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B
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参见教材P162。
10. 我国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规划由()批准。(2012年真题)
A、中共中央
B、全国人大
C、国务院
D、国家发展改革委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参见教材P162。规划批准的权限: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大审议批准重要的专项规划,由国务院审批,一般的由有关部门审批,报国务院备案;跨省级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
11. 跨自治区的区域规划由()批准。
A、国务院
B、自治区人民政府
C、专家委员会
D、省级人民政府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A
规划批准的权限: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大审议批准;重要的专项规划,由国务院审批,一般的由有关部门审批,报国务院备案;跨省级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参见教材P162。
12. 规划草案须经专家委员会进行深入论证,并由专家委员会出具论证报告。对国家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
A、1/3
B、1/4
C、1/2
D、2/3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A
规划草案须经专家委员会进行深入论证,并由专家委员会出具论证报告。对国家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1/3。参见教材P162。
13. 规划的(),是把国家总规划分解下达到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逐级采取不同形式下达到实施规划的各个的单位。
A、细化和延伸
B、编制和细化
C、公布与实施
D、下达和落实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D
规划的下达和落实,是把国家总规划分解下达到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逐级采取不同形式下达到实施规划的各个的单位。参见教材P162。
14. 我国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对话、交流形成共识,主要体现规划的()特征。
A、综合性
B、层次性
C、协调性
D、导向性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我国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对话、交流形成共识,主要体现规划的协调性特征。参见教材P155。
15. 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决策的主体为()。
A、中共中央政府作出
B、各个地方省(市、自治区)县党委作出
C、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作出
D、相应级别的政府作出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D
专项规划和和区域规划决策由相应级别的政府作出。参见教材P159。
16. 相邻地区间规划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可由()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国务院决定。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D、国务院规划部门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相邻地区间规划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可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国务院决定。参见教材P160。
17. 根据我国编制发展规划的相关规定,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规划衔接工作,从收到规划草案之日到提供反馈意见,时间不得超过()个工作日。(2010年真题)
A、20
B、30
C、40
D、60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B
各有关部门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参见教材P161。
18. 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把相关的变量变为若干不相关的变量,这种方法称为()。
A、综合评估法
B、模糊综合评估法
C、层次分析法
D、主成分分析法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D
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把相关的变量变为若干个不相关的变量。参见教材P165。
19.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
A、主体功能区规划
B、战略规划
C、总体规划
D、综合规划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总体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参见教材P165。
20. 下列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中,()是整个规划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A、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判断
B、规划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C、规划期的主要任务
D、规划期的保障措施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B
确定切合实际的指导思想,并通过科学的提炼反映未来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无疑是整个规划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参见教材P166。
21. 国家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提出,()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编制起草。
A、国务院发展基金会
B、国务院社会管理中心
C、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D、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国家总体规划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参见教材P167。
22. 政府贯彻规划期指导思想和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抓手是()。
A、明确规划期的主要任务
B、明确规划期的主要职能
C、明确规划期的主要方向
D、明确规划期的主要约束因素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A
规划期的主要任务,是政府贯彻规划期指导思想和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抓手。参见教材P167。
23. 市县级总体规划由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县级市、自治县)人民政府提出,()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编制。
A、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县级市、自治县)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县级市、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
D、规划部门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市县级总体规划由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县级市、自治县)人民政府提出,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县级市、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编制。参见教材P167。
24. 下面关于专项规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专项规划的功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的手段
B、专项规划的功能是社会管理的手段
C、专项规划的功能是公共服务的手段
D、专项规划的功能是人口密度调节的手段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D
专项规划的功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手段。参见教材P169~170。
25. 以下领域中,原则上可以不编制专项规划的是()。
A、资源开发保护类
B、基础设施类
C、公共服务类
D、竞争性产业领域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D
对竞争性产业领域,原则上不编制专项规划,如确需政府引导或扶持,可采取编制产业政策、预测报告等。参见教材P171。
26. 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订()编制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A、季度
B、年度
C、月度
D、半年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B
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由发展改革部门拟订国家级专项规划年度审批计划,于每年12月前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参见教材P172。
27. 原则上不编制专项规划,如确需政府引导或扶持,可采取编制产业政策、预测报告方式的领域是()。
A、产业领域
B、公共领域
C、管理领域
D、竞争性产业领域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D
对竞争性产业领域,原则上不编制专项规划,如确需政府引导或扶持,可采取编制产业政策、预测报告等。参见教材P171。
28. 除特殊情况外,国家级专项规划应在批准后()内向社会公布。
A、一周
B、二周
C、一个月
D、二个月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国家级专项规划应在批准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布。国家级专项规划报批时,应明确公布事项,即全文公布、删去涉密内容后公布或不公布,以及公布机关。参见教材P173。
29. 下列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内容是()。
A、发展轴、中心区等区域空间布局框架
B、城镇体系及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
C、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D、鼓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发展中部地区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D
选项D是区域规划的编制原则。参见教材P174。
30. 凡是有些参数已知,有些参数未知的系统叫做()。
A、灰色系统
B、中性系统
C、黑色系统
D、未知系统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A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凡是有些参数已知,有些参数未知的系统都是灰色系统。参见教材P176。
31. 在发展规划指标体系中,()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它也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
A、紧缩性指标
B、约束性指标
C、预期性指标
D、基准性指标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所谓预期性指标,就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参见教材P177。
32. 以()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可以编制区域规划。
A、上海市
B、深圳市
C、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
D、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地区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可以编制区域规划的地区:①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地区;②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③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地区;④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地区。这里所称中心城市是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参见教材P174。
33.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中的中心城市是指对区域()发展有较强辐射能力。
A、人口密度
B、经济社会
C、产业布局
D、技术发展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B
可以编制区域规划的地区:①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地区;②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③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地区;④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地区。这里所称中心城市是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参见教材P174。
34. 所谓()指标,是政府必须实现、必须完成的指标。
A、核算性指标
B、预期性指标
C、约束性指标
D、调控性规划指标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所谓预期性指标,就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而所谓约束性指标,就是在预期性指标基础上,强化了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政府必须实现、必须完成的指标。参见教材P177。
35. 约束性指标中,体现了政府的两个必须,分别是 )。
A、必须实现、必须调查
B、必须完成、必须研究
C、必须实现、必须完成
D、必须核实、必须反馈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C
所谓预期性指标,就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而所谓约束性指标,就是在预期性指标基础上,强化了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政府必须实现、必须完成的指标。参见教材P177。
36. 下列区域规划的编制环节中,从时间顺序上看排在最前面的是()。
A、区域规划的衔接
B、区域规划意见征询
C、区域规划审批
D、履行立项程序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D
区域规划的编制程序:立项-意见征询-衔接-审批。参见教材P174。
37. 现阶段我国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中用于考核政府履行职责实现程度的指标类别是()。(2011年真题)
A、约束性指标
B、指导性指标
C、预期性指标
D、指令性指标
显示答案
【答案解析】A
现阶段我国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中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性指标,也有约束性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主要是针对企业、产业,约束性指标则是考核政府履行职责的实现程度,是政府在规划期内,在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等领域对社会的一种承诺。现阶段的规划指标体系中还没有指导性指标和指令性指标。参见教材P177。
返回顶部
豫ICP备14007627号-1
E-mail: ikaoti@qq.com
请添加我们的微信订阅号:ikaoti
该课程有相关更新,便于及时通知免费下载!或扫码加入: